
基金业协会周一最新下发通知,要求私募基金积极开展全行业自查自纠活动,自查对私募来说相当于新一轮“大考”,29日起至9月底的这一轮自查内容有哪些?除了自查,私募还要在哪些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协会此次下发通知,也是“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检查迎来回头看阶段。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2015年1月起,证监会在证券期货行业开展了“加强内部管控、加强外部监管、遏制违规经营、遏制违法犯罪”专项检查工作。目前,这一专项检查工作迎来回头看阶段。
大考内容有五项
中基协表示,根据证监会近两次专项检查情况,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合规意识薄弱,违法违规事件不断,私募基金行业应引以为戒,被检查发现问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及时整改落实,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参照开展自查自纠活动,进一步排查机构自身可能存在的重点环节风险隐患,加强私募机构内部管理,强化守法意识与合规意识,规范开展私募基金业务。
自查自纠范围包括:
公开宣传推介
向不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
兼营非私募基金业务等高发频发
重复发生的薄弱环节
以及资金安全性和运作合规性。
按照协会要求,自查结束后,协会将定期抽查相关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落实整改情况,对自查问题比较严重、整改不到位、问题重复发生、出现新风险新问题等情况的私募机构,协会将进一步采取相关自律措施。涉嫌违法违规的,协会将及时移交监管部门处理。
加强内部管理及制度建设
针对私募基金行业风控意识薄弱、合规人员较少、有效制度缺乏等问题,中基协要求,通过私募机构开展政策学习,员工培训以及业务自查等方式,了解最新私募政策及相关自律规则,加强机构内部守法合规意识,促进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关注是否建立投资决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风险控制管理、合规管理、内部控制、利益冲突防范、信息披露、档案管理、激励约束、内部问责等相关内部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是否存在风险薄弱环节和重大遗漏,加强机构自身自律意识,完善内部风险合规管理,提升整个私募行业规范运作水平。
强化从业人员合规意识
面对私募基金行业存在的风控与合规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意识欠缺、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中基协要求,通过回头看工作,以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典型案例等方式,协会将组织开展一次私募基金行业守法意识、合规意识的教育活动,提升私募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合法合规意识,严格自律,合规展业。
协会也将制作相关政策宣传课程,列入基金从业人员年度后续职业培训强制学时,便于私募机构及时组织从业人员学习以及开展内部员工培训,相关后续培训课程及学时要求协会另行通知。
73家私募被采取监管措施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证监会已组织各证监局对305家私募机构开展了专项检查,涉及基金2462只,管理规模0.9万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14%。专项检查重点包括募资行为合规性、基金资产安全性、信息披露及时性、基金杠杆运用情况、是否存在侵害投资者权益行为等5个方面。检查对象确定以风险为导向,同时按照管理规模分层随机抽取,在保证一定覆盖面的基础上力求提高检查针对性。
资料图
从检查情况看,不少私募机构依然存在违规问题,个别机构还涉嫌违法犯罪。检查发现,4家私募机构涉嫌非法集资、非法经营证券业务;
6家私募机构存在承诺保本保收益、挪用或侵占基金财产、基金资产与自有资金混同、虚构投资项目骗取资金等严重违法违规、侵害投资者利益行为;
65家私募机构存在公开募集、未按合同约定托管基金财产、投资方向不符合合同约定、费用列支不符合合同约定、未按合同约定进行信息披露、证券类私募机构从业人员无从业资格等一般性违规问题;
199家私募机构存在登记备案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合格投资者管理制度不健全、私募基金风险评级及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评估不到位等其他不规范问题。
针对上述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根据违法违规行为的具体情况,证监会依法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一是相关证监局将涉嫌犯罪的4家私募机构违法线索移送地方政府或公安部门,并对其中3家机构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二是相关证监局对6家存在承诺保本保收益等严重违规问题的私募机构立案稽查,并对其中5家机构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三是相关证监局对65家存在公开募集等问题的私募机构及1名责任人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四是对5家失联私募机构,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启动失联程序,向社会公示。
同时,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上述机构中存在违反自律规则的机构及相关人员采取相应自律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