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
监管之手“闲不住”
2018-01-21 10:07:46   来源:红周刊(北京)

(原标题:监管之手“闲不住”为何引怨言)

近期A股市场行情不振,引发投资者对监管之手闲不住的一片怨言,念叨“水至清则无鱼”的声音也多了起来。显而易见,投资者对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的举措,衡量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抑制了市场活跃度,如果市场因监管而低迷,那是不会叫好的,甚至会怨声载道。如果让投资者在行情低迷市场清澈与行情亢奋市场浑浊之间进行选择,估计大多数投资者都不会选择前者。

监管忌双重标准选择性执法

监管之手针对的是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存在闲得住闲不住的问题,只要市场存在违法违规行为,那就应该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如果这个时候监管之手闲住了,反倒是一种失职行为。现实是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监管部门疲于奔命,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监管之手太忙,闲不住。即便是这样,监管部门仍然忙不过来,漏网之鱼并不少,顾此失彼在所难免,这是引发投资者怨声载道的根源。

投资者的抱怨固然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但也并非全无道理。比如连续涨停板的股票要停牌自查,为什么连续跌停板的股票就不要停牌自查了呢?这明显是不对等的,既然都是异常波动,那就不应该只盯住涨停板而放任跌停板,否则给人的感觉是只许跌不许涨,是选择性执法,这是最让投资者心中不平的。还有,监管不能双重标准,比如收紧借壳上市政策,近期很多试图打擦边球规避借壳上市红线的公司纷纷撤回重组方案,但也有公司的借壳上市被有条件通过。“有条件”说明有瑕疵,仍然通过表明尺度可松可紧,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让投资者很难明确预期。

如果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很多投资者当前习以为常的交易手法都是违规的,比如放量拉升打板,这属于连续抬价买进,是明文禁止的;反之连续压价卖出也是违规的,如果这都要监管,那股票确实就很难做了。事实上监管部门也并没有真的如此执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对待,但却留下了选择性执法的话柄。对开盘集合竞价撮合阶段前5分钟故意大单大幅拉升股价或大幅压低股价又突然撤单的行为,监管部门是应该好好管一管的,因为这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意,意在影响其他投资者的操作,以达到其高价出货或低价买进的目的。投资者对此意见很大,监管之手如果对此保持高压态势,普通投资者是不会有意见的。

重拳监管利在长期廓清市场

或许监管部门无意选择性执法,只是因为有些违法违规行为一时没有发现,但在客观上让投资者产生了误解,并压制了市场走势。表面看,监管之手主要针对上涨过快的股票,对下跌过快的股票基本不管,这不能不让投资者对监管部门的意图产生疑虑。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投资A股市场,只能靠股价上涨来获利,分红股价要除权,说到底还是要靠股价上涨填补除权缺口才能盈利。如果监管之手压制股价上涨,等于堵死了投资者“钱途”,股票投资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投资者只能选择退出,反过来进一步打压股价,这将形成恶性循环。

监管部门确实面临两难困境,A股市场积重难返,不出重拳监管难奏效;真要加强监管,市场又弱不禁风。投资者也明白加强监管利在长远,但却难以承受短期内股价下跌的风险,因为这是在三轮股灾损失惨重之后的下跌,投资者的承受力已经非常脆弱了。其实监管部门还是比较在意股市下跌的,人们可以发现,当市场传闻有新的监管政策将要出台,引发市场大跌时,监管部门会及时出来修补。比如对上市公司跨界收购涉及四行业要从严监管,监管部门马上澄清目前相关政策并未改变,呵护股市之意酽酽。

无风不起浪,上市公司跨界收购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和虚拟现实这四行业时确实乱象频出,有的影视明星成立公司不到一年,什么业务也没有,被收购时估值动辄10亿,花的都是股民的钱,不加严管怎么得了?现在这些跨界收购方案大多胎死腹中,这对投资者是长期利好,否则最终买单的必然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至于投资者担心水至清则无鱼,那倒是过虑了,A股市场水太深,水至清遥遥无期。加强监管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调节问题,监管部门懂得放水养鱼的道理,投资者不必反应过度。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