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宏大背景下,2025年7月9日,江汉大学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着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感与探寻创新路径的求知欲,深入武汉市青山区钢都花园123社区江先孝剪纸工作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以商科学子的独特视角,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江先孝老师,沉浸式体验那方寸红纸间跃动的古老艺术,探索在新时代浪潮中,如何以商业智慧与创新思维激活“红色非遗剪纸的持久生命力。
红纸启缘:剪刀下的光阴故事与社区传承新模式
下午两点,纸香萦绕的工作室内,古稀之年的江先孝指尖翻飞,红纸顷刻化作灵动画卷。面对实践队员,他娓娓道来与剪纸结下的不解之缘。“儿时看母亲剪窗花,那抹红色是刻进生命的年味。” 传承之路虽坎坷,但对传统纹样的赤诚让他坚守数十载。“眼见老手艺式微,心焦啊!” 江老抚着红纸感叹,开这社区工作室,手把手教娃娃们,就为让剪刀下的 “老话儿” 不断根。
图1 江先孝解码个人剪纸艺术语言(肖印缘摄)
对话匠心:守护与创新中的商业破题之道
实践队员们围绕非遗活化、市场对接与可持续运营等商科议题,与江老展开深度交流。“江老师,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传统剪纸如何保持吸引力?其文化价值如何转化为市场认可?”面对更具商业视角的提问,江老展示了工作室的创新之作 —— 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的剪纸作品。
“老底子不能丢,但样子可以变新。年轻人喜欢的,咱就琢磨着剪出来!”江老说。队员们认真记录、拍摄这些创新样品,思考着如何运用品牌塑造、营销策略等商科知识,帮助这些承载着文化灵魂的创意产品找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图2 传统剪纸的当代表达:江老学生创新作品集锦(周圆摄)
指尖传承:方寸红纸间的初次心跳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江老及其弟子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初次尝试驾驭剪刀与红纸。从折叠技巧到下刀角度,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蕴含巧思。“剪刀有点‘不听话’,线条要流畅真不容易!”初次体验的学生感慨道。笨拙的尝试中,方寸红纸幻化出稚嫩却真诚的图案,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剪纸技艺的精妙与不易,对匠人精神肃然起敬。这次亲身体验,不仅是一次文化感悟,更让商科学子们直观理解了非遗产品背后的高时间成本与独特工艺价值。
图3 江汉学子在江老指导下初试剪纸技艺(徐婕摄)
纸艺霓裳:非遗IP的时尚转化与商业启示
实践的高潮,出现在一件件以剪纸为灵感源泉设计的精美服饰前。队员们惊喜地试穿这些独特的“纸艺霓裳”。轻盈的布料上,镂空剪纸图案或典雅绽放,或灵动跃然,传统艺术与现代时尚碰撞出令人惊叹的火花。“太震撼了!没想到剪纸还能这样‘穿’出来,这绝对是让非遗‘活’起来、‘潮’起来的绝佳方式!”队员们兴奋地交流着,纷纷拍照留念。这一环节,不仅直观展现了剪纸艺术的创新活力,更如同一堂生动的“非遗IP跨界开发”案例课。这证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全可以通过设计赋能,转化为具有高辨识度和市场吸引力的时尚IP,打开高端定制、文旅衍生品等多元化商业通道。
图4 非遗剪纸焕新颜!江汉学子试穿“纸艺霓裳”(李睿希摄)
商科赋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时代新活力
本次深入青山区钢都花园123社区的实践,让江汉大学商学院的学子们跳出书本理论,零距离触摸非遗剪纸的温度与市场脉搏。江先孝老人的坚守与创新,社区工作室的蓬勃实践,以及剪纸艺术在服饰等领域的跨界绽放,不仅加深了青年一代对文化根脉的理解,更成为他们运用商科知识进行现实思考的宝贵素材。实践队员纷纷表示,此行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亟须引入现代商业思维。如何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拓展多元消费场景、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宽传播与销售渠道,将是商科学子未来可以深度参与并贡献智慧的领域。他们立志,将把这次实践的所见、所感、所思,转化为推动像剪纸这样的非遗瑰宝在传承中生生不息、在市场中绽放时代华彩的切实行动。
[通讯员:徐婕]
[指导教师:肖华东 范吉子]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