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弘扬我国航天精神,2025年7月9日,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信息技术学部红承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与陈婉荣、赵子墨、王君灵三位指导老师来到荆州市荆州区狼牙训练基地,开展以“航空探月,以星筑梦” 为主题的科普教育课程。
精心筹备:航天课堂扎根三下乡土壤
三下乡课程日期渐至,为保障课程顺利开展,志愿者提前进行准备工作。一方面,志愿者们精心制作航空航天课程与宇宙课程的演示文档,从浩瀚星空的奥秘到飞行器的原理,每一页都凝聚着心血。另一方面,仔细挑选购买物资,为宇宙课程准备了制作的星空立体画,为航空航天课程购置了制做纸飞机的卡纸等材料。
课程顺利开展,精彩纷呈。学生用手中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点点繁星“搬”到纸上,创造出绚丽的星空立体画。在志愿者指导下,学生折出承载自己梦想的纸飞机。
志愿者走进乡村,通过科普教育提高青少年科学技术层面的了解,引导青少年一代立志向、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拥抱新未来。
图为活动前期集中开会打磨课程。李湘 供图
星耀乡野:宇宙课堂为乡村少年拓视野
为让航天精神深入渗透到青年中,志愿者在课程开展前做好充足准备,整装待发。7月13日,由志愿者张楚艺教授主题为“以画绘梦,仰望星空”的课程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课程旨在提升青少年对宇宙世界整体的认知水平,培养青年群体科学技术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课程以五分钟的宇宙讲解视频作为先导,引出星系演化、行星环带为学生展现宇宙的面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萌生对宇宙的探索欲望,为学生系统地阐述宇宙的构成,从星系、恒星到行星进行逐一介绍。在课堂中采用手工制作的形式让学生绘制星空,建立对宇宙结构的认知,更加深刻地感受宇宙中的万物。
数字化赋能青少年讲堂,通过科技普及教育带动乡村教育促进青年成长。在准备阶段,志愿者辛勤筹备下乡内容,结合多媒体设备,做到“文化、科技、卫生”三者全面下乡,扩大乡村青少年在教育领域上的“接触面”,提高青年一代对科技领域的认知。在“人类与宇宙做朋友”的知识讲解环节,志愿者张楚艺通过三个生活实例将能量传递、文化象征、实用功能三者构建起立体认知网络,将抽象的宇宙知识转化为具体体验,帮助学员们感知宇宙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以本次课程作为契机,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为乡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新颖的学习资源,带领乡村青少年更全面的普及航空航天知识。
图为宇宙课程上课讲堂。李湘 供图
科普筑梦:航天知识浇灌青春成长
针对乡村青年由于环境原因导致的较少接触科技创新教育与知识更迭速度慢的情况,红承志愿服务队结合多方面元素打造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航天科普教育课堂,促进青少年更加深入的科技领域的知识。志愿者张雨欣展开以 “航空探月,以星筑梦” 为主题的航空航天科普教育课堂。在宇宙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航空航天,巧妙灵活地将两堂课衔接上,感受宇宙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双向奔赴”。
在课程开始前,以“中国的航空航天日”作为问题,通过小奖品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课堂上激烈的讨论让学生提高了对本堂课的专注度。以航空航天科普知识作为核心内容,实践环节中带领学生在纸上书写下自己心中的梦想,亦或是对祖国航天部事业的期待,在将书写在纸上的梦想折为纸飞机后,志愿者同全体学生共同将手中的“梦想”飞出,高呼出自己对未来的期盼。希望通过“我的梦,中国梦”纸飞机活动认识到将梦想“飞出”,需要靠实践不断行动。
随着着国家对科普教育愈发重视,“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志愿者谨遵并践行,在课堂中阐述航空航天精神,带领青少年学习航空领域科学技术。志愿者在课堂中阐述飞行器的作用、种类以及我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史,利用时间轴帮助青少年对我国航天历程建立起知识构架。通过了解我国优秀宇航员的故事,引出载人航天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技术不仅作为航空航天领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大力弘扬普及教育的重点因素。
图为课堂中展放书写未来的纸飞机。李湘 供图
本次课程取得良好反馈,课后学生表露出强烈的学习兴趣。红承志愿服务队以航空航天为索引,引导学生以奋进、拼搏、冲锋的心态在乘风破浪中去探索浩瀚的未来。(通讯员 张雨欣 罗杨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或转载宣传资讯,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