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钢轨拾光”铁路调研团)2025年6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访谈在武汉铁路物流中心双河营业室旁的家属院温情进行。“钢轨拾光”铁路调研团分队成员,有幸与四位在铁路战线奋斗数十年的退休老职工围坐一堂。他们亲历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的轰鸣到“复兴号”高铁风驰电掣的壮阔历程,他们的故事,是铁路发展的缩影,更是几代国人出行记忆的珍贵注脚。访谈旨在通过亲历者的讲述,挖掘铁路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现铁路巨变如何深刻重塑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轨迹。
从“黑包公”到“陆地飞龙”:技术飞跃的震撼
“我最早是在蒸汽机车上当司炉工,”一位老职工回忆起点滴,言语间充满感慨,“那会儿火车头烧煤,我们得一锹一锹往锅炉里添煤,跑一趟车下来,脸上全是煤灰,活脱脱一个‘黑包公’。车厢里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只能靠烧锅炉取暖。” 对比当下,他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现在的高铁干净、安静,还能充电、上网,以前哪敢想啊!那速度,简直是‘陆地飞龙’。”
春运记忆:汗水铸就的归途
谈及铁路工作的艰辛,春运是绕不开的话题。“最苦的就是春运!”另一位老职工语气坚定,“90年代那会儿,绿皮车一列能塞进2000多人,车门都关不上,我们得帮着推乘客上车。”他讲述了一个风雪夜的故事:“有一年大雪,道岔冻得死死的,我们拿着铁锹、提着开水,一点点去化冰,手都冻裂了,就为了不让列车晚点。”尽管辛苦,但看到旅客能平安回家,他仍觉得“值了”。“现在高铁网密
了,春运压力是小多了,但那份责任和牵挂一直都在。
出行革命:从“大事”到“日常”
铁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普通人的出行方式。老职工们对比今昔,感受尤为深刻。“过去坐火车可是件‘大事’!”一位老师傅笑道,“得提前好几天去售票窗口排队,带着干粮、水壶,甚至小板凳,因为车上可能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而如今,“手机一点,票就订好了,车上还能点外卖。以前从北京到上海要20多个小时,现在4个多小时就到了,早上出发,中午就能在上海吃上热腾腾的小笼包!”这种便捷,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烙印与传承:铁路人的“职业病”与深情
几十年的铁路生涯,给老职工们留下了深刻的职业烙印。“哈哈,职业病可多了!”一位老师傅爽朗地分享,“比如我到现在,听见火车鸣笛,就能分辨出是货车还是客车;逛街看到东西没摆整齐,总忍不住想上手整理,跟在车厢里收拾行李架似的。”即使退休后,这份深情也未曾消退,“老伴总说我坐火车时,还老盯着乘务员看,生怕他们漏检票。”
智慧锦囊:老铁路的旅途贴士
作为经验丰富的“老铁路”,他们还贴心地为现代旅客支招:
选车次有窍门:“买票时选那些‘非整点’发车的(比如9:12发车的),通常乘客会少一些,车厢更宽松。”
自带保温杯:“车站都有免费热水供应,带个保温杯接水,比在车上买饮料实惠多了。”
安全永远是第一:“在站台上千万别追车!安全第一,错过一趟还能改签下一班,命只有一条!”
调研团成员不仅聆听铁路故事,还走进老职工生活的家属院菜园,感受他们退休后的烟火日常,更深刻理解铁路人扎根岁月的坚守
寄语未来:珍惜便利,铭记奉献
面对如今享受着高铁便捷的年轻人,老职工们语重心长:“现在的年轻人真幸福啊!我们那会儿是‘挤’绿皮车,现在可以‘躺’着就能到目的地。”他们更希望年轻人能理解这份便利背后的分量,“但别忘了,每一寸延伸的铁轨,每一列飞驰的高铁,都是我们老一辈铁路人,用汗水、甚至青春铺就、守护出来的。希望年轻人珍惜现在的便利,也记住那些默默付出的铁路人。”
结语:飞驰的钢铁动脉,永恒的精神坐标
访谈在温馨的氛围中结束。退休老师傅们的故事,如同铁轨上历经风霜的基石,朴实无华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从蒸汽弥漫的驾驶室到智能洁净的高铁车厢,从一票难求的漫长旅途到说走就走的便捷出行,中国铁路的沧桑巨变,正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动写照。飞驰的复兴号,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凝聚着几代铁路人“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与坚守。当我们享受现代交通的便利时,回望那钢轨上燃烧的岁月,那份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铁魂”,依然是指引前路、激励人心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