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传承发扬土家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培养新一代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及弘扬精神,增强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为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近日,武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峰回龙转,辛火相传”实践团队来到湖北省恩施来凤县百福司镇民族小学,通过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小学对土家摆手舞、土家语的传承之路,更好认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百福司镇中心小学合影留念。 丁宇亭 供图
据悉,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国,继承、发扬、繁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百福司镇民族小学追求的校园文化理念之一。作为摆手舞之乡,百福司镇一直致力于传承与弘扬土家文化。在百福司镇民旅小学,土家语,跳摆手舞已经成为孩子们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将摆手舞融入了学校的民族体育课,成为大课间的两操之一,并在每年的运动会上组织摆手舞比赛,形成了“人人会跳,人人爱跳”的浓厚氛围。不仅如此,百福司镇民族小学不断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特色,把土家语引入教学课堂,推进该校的“双语”教学,“一日一语”即是该校学生校识记土家族语言的方式之一,每日,该校会用小黑板展示今日需学会的一句土家语。
图为百福司镇民族小学的学生正在操场上跳土家摆手舞。 张琦梨 供图
摆手舞动作粗犷、健美,摆姿流畅、自然大方,其动作主要是“单摆”、“双摆”、“回旋摆”,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甩同边手,走同边脚则是区别于其他舞蹈的最主要特征。实践团成员观赏该校学生的摆手舞大课间,只觉震撼。音乐还未响起,孩子们早已整齐排列成方阵,正当大家正在等待时,激昂有力的鼓声如万马奔腾般的响起,气势磅礴,铜锣敲响的声音清脆嘹亮,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孩子们热情洋溢的跳起了摆手舞,女孩们身姿矫健,脚步轻快又灵活,而男孩们则显得更加铿锵有力,手臂摆动的幅度大而有力,步伐坚定,展现出小小男子汉的气概。这热闹非凡的生机画卷让人感到震撼,实践团成员们都感受到孩子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图为实践团的成员为百福司镇民族小学学生跳摆手舞课间操所记录下的航拍图。 丁宇亭 供图
随后,实践团队成员采访了百福司镇小学教师储永明,采访中,实践团队成员了解到从1990到2006年间,储永明就参与拜访多位土家族老人,收集大量民间资料,陆续编写出与汉语教学同步的小学一到三年级的6本教材,《民族传统教育读本——土家语》,储永明老师于2012年完成了《土家语大词典》的第三次校对,这一新的土家语教材正式进入课堂,用于日常教学。这本《土家语大词典》汇集了一万多条土家语词汇,涵盖了教育、农业、军事、科技等领域,并且采用国际音标和土家语拼音两种注音形式,查阅起来十分方便。采访期间,储永明老师还为实践团成员展示了百福司镇民族小学的土家语测试卷,题型种类多样,有将汉语汉语音标改写为土家文字、土家语翻译为汉语、汉语翻译为土家语,测试频率为一月一测,每日一词土家语来巩固土家语的教学。储永明老师说,只要在这个学校念书的学生都能用土家语进行简单的交流,民族的东西必须要保存下去,应该把非物文化传承下去。该校用这种方式让濒危的语言传承下去,让土家语的传承有了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编写土家语教材的储永明老师。 丁宇亭 供图
非遗文化的传承路上,百福司镇民族小学的师生们如同坚定的“守护者”,守护这民族的文化,一代一代的教师接过土家语的“教鞭”,一届一届的孩子们跳着特色的摆手舞,让摆手舞、土家语这两项珍贵的非遗文化深深扎根于百福司镇民族小学,通过将小学文化教育与非遗文化的有机结合,不让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失传,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相信在无数“守护者”的积极推动下,摆手舞和土家语将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为民族文化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讯员 张琦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