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文/图 杨豪 李翠芳)深秋的一天,我回到曾求学两年的母校东新农中。东新乡也算是我的故乡,每年总要拜访几次,尽一个文人之微薄之力,给他们写点文字;俗语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我没有本事为他们招商和引资,只能涂鸦一些文字,帮他们摇旗呐喊,因此历届书记乡长都成了我的朋友。因为疫情,我已经大半年未去造访;去之前,我电话报告了王焱书记,是否有时间见面?他说欢迎我去,正好县电视台采访。我说那就凑个热闹。他没有不欢迎我的,大凡文人去一个地方,多少总要留点墨迹的。赶到东新乡时,王书记可能忙去了,就见到了东新乡政府人大主席李峰,都是好朋友,见到了我很高兴。他说,我们都关心的那条龙泉村旅游路正在修建,他正好住那个村,问我是不是去看看?我兴奋地说,那当然。于是他就发动车去看正在修筑的龙泉寺旅游路。这条路一直令我牵挂,上届东新乡党委书记黄艳红也牵挂,本届乡党委书记王焱也牵挂。尤其是山那边就是我的家乡舒山村,这是两个乡镇交界的地方。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稿子《寻找先祖遗踪》,曾得过省市县领导的批示。这块土地有丰厚的历史底蕴,我一直想把这一片未曾开发的处女地打造成旅游风景区。
这确实是一条旅游路,处处风景处处画。从东新乡集镇开始,一条小河蜿蜓而下,河水清澈明亮,一条公路顺河而上,河两岸是良田阡陌,从太平村一过,路就弯曲起来,山也叠嶂进来,新颖别致的白墙灰瓦居民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宁静中透出祥和;青山,碧水,炊烟,绿树点缀其间,分外显眼,就如一幅幅山水画。小轿车行驶在去龙泉村的水泥路上,这些画面不断变换着,不时闪过……大有一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去龙泉村必须要经过两河水库,这也是一处风景绝妙的地方,由两条支流汇集如此,一条上游是红石村,另一条上游就是龙泉村了,现在三村合一都合并到两河村了。此次两河村书记赵继春也给我们带路。两河水库丰水期时,碧波荡漾,似高山湖泊;眼下秋天进入枯水期,但也不影响她的美景。库坡上是灼灼似火的枫树,倒映在水中。通往龙泉寺的峡谷是水库的上游,不时有巨大的怪石,新修的旅游路就从大坝这一段开始,穿过悬崖峭壁,硬是从绝壁上凿出了一条路,顺着峡谷走,上面有更无限的风光。
龙泉村有很多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河边有五百年老柳树,村门前有千年银杏树,山坡上百年古松。而龙泉寺本身就是千年古刹,明朝香火旺盛时,有20多名僧人尼姑,如今庙全部倒塌,只有石墙和一块盘龙一样的石碑立在那里。
在大片崇山峻岭里有成片的野樱花,每到春季,满山满谷的樱桃花开,简直成了花山,迎风招展,艳若云霞,蔚为壮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却无人欣赏。而现在深秋,景色也不逊色,各种树木呈现不同的颜色,黄色、紫色、红色夹杂其间,山似乎成了五花山,比春天更美丽。
龙泉寺北边是青云寨,山峰有1200米高,是一座古寨子,当地人说过去有土匪在此占山为王,如今古城墙还在,山顶上有座小庙。每天清晨,站在青云寨山顶上,看到山谷底部被浓浓的雾气笼罩,似云海流动,波澜汹涌,连绵的山脉只露出一个个小山尖,自己仿佛置身了九天云海,那一个个山尖就象是一个个神话传说中的天宫庙;置身此地,自己仿佛成了神仙,随云而飞。
太阳一出,金光万道,云海慢慢地消退,大大小小的山峰皆露了出来。站在青云寨上,这海拔1200米的青云寨顶,向下四周环视,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都匍伏在脚下,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皇帝沟旁的千年银杏树
龙泉寺西边有太子庙,皇帝沟。太子庙具可是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传说明代失踪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曾落难在此,是不是这位逃亡的建文帝带着后妃在此避难生下太子,“太子庙”因此而得名?我一直在为此苦苦寻找答案。我查阅了相关典籍和《大悟县志》,均没有,我只有在民间去求证了。
这使我想起了明朝第一谜案未破解——建文帝失踪之谜。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驾崩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但在位仅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变”。而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不明,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靖难之变”后,建文帝神秘失踪,不知去向,成为明朝第一悬案,也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疑案之一。
龙泉寺连片险峻的风光
紧旁着太子庙的上方一里地处,有一处山半腰的山坳又叫“皇帝沟”,这可是一个好去处,好风水;两边的小山岭逶迤下来,把它包住,它的最高处叫老龙角,它像一个太师椅包围着三户人家的村子,极目远眺,视野极好,对面是连绵的群山,层层关锁,万千气象。更准确地说,皇帝沟地形如一把龙椅,两边有扶手,即山岭;后面有靠背,即老龙角山脉;通往下面的龙泉寺只有一条陡峭的通道,两旁山上有巨石垒成的工事,即两快似方砖的巨石,可以躲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工事如果不作军事之用那就不好解释了,仅仅是老百姓居住是没必要建工事的。村头左边往下仅有一条蜿蜒陡峭的石阶,石阶仅容两个人通过的隘口,可通山下的 “龙泉寺”。 “皇帝沟” 可以说是左腿踏着“龙泉寺” ,右腿踏着“太子庙” 。可见这个地势之险要,想必当年建文帝选择这个偏僻的地方避难是经过深谋远虑的。据说,龙泉寺也与朱允炆皇帝有关,否则不敢叫“龙”的地名。“龙泉寺”经过多次翻修,十多年前寺庙里香火还很旺盛,只是近年来村民大量迁走,寺庙也就渐渐没落了。如今门前的石墩、石牌还在,由于长时间岁月的风雨剥蚀,石牌上的字迹有些斑驳,模糊不清。
公路从这里辟山凿石而建
朱允文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隐居避难极有可能。当时的朱棣朝廷,有多少人在寻找他、追杀他,他能不隐藏在这样偏僻的地方才安全么?
“皇帝沟”原来住的几户人家现在已搬走,只剩下房屋的废墟。门口还有一口池塘,石砍下是一口古井;有一个很大的石碾盘、石磙,还有禾场,禾场旁边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怕有好几百年,不然银杏树怎么长这么顶天立地?说明这“皇帝沟” 很早就有人居住,山冲左右以下有大面积人造梯田,说明很多人在此生活过,极有可能是建文帝落难时带的兵士、护卫,为了生存而开垦的田地。 “皇帝沟”下面还有一冲田块,大约有二十亩水田,还有十几亩旱地。我想当时谁会到山半腰去造田呢?猜想是当年朱允文带着家眷和兵士住扎下来后,为了生活需要而自种粮食。我听龙泉村人说这里原来住的三户人家姓李,而不姓朱;而旁边的太子庙有户朱姓人家,后来搬到郭家岗一个叫垱坳垇的地方。后来是否怕查出而改姓了呢?不得而知。过去的村民大多没什么文化,天性厚道愚钝,没有读过什么诗书,也没有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流传后世,也不至于现在无从考证。或许根本就没有人敢记,泄露皇帝行踪的秘密,是要杀头的,谁敢担这个责任呢?“皇帝沟”左边山岭上有一棵巨大的松树,形如巨伞,远看颇似黄山的“迎客松”,显出雄伟和气势,以衬托此地的不凡。平民百姓是没有这种眼光的,不会在此栽下这种松树的,他们大多只栽些果树什么的,以供食用。只有不同凡响的人才会把自己住的地方打理得气势不凡,也算给后人留下一点印记!在“皇帝沟”通往太子庙及“龙泉寺”有几处明显是人为改造的大片平地,大概是做演兵场用地吧。往西北、东北角上看,有几个人工垒起的石堆,酷似岗哨。
龙泉村不仅有广阔的山林资源,和富饶的土地资源,还有许多未曾开发的旅游资源。龙泉村属于大别山南麓,山势雄伟,连绵起伏,山林茂密,郁郁葱葱。山中有许多奇石异景,如狮子石、蛤蟆石、鸡公石、将军石、打鼓石、罗汉石、跑马石、升子石,都微妙微肖,形象生动。还有老虎崖、大山门等等,每一处景观都有美丽的传说。更有蜿蜒的山间小路,云遮雾罩的山谷,茂密的枫树林以及掩映在林中的低矮的村落,近观则是被风雨驳浊的古老的瓦屋,还有系牛的木栏栅,无不构成大别山独特的地理风情。
比春天还美丽的秋色
两河村书记赵继春说:“龙泉村这条路多少年村民想痛了心,一直想有条路通住山外,好将山里的土特产运出去。四年前,上届书记黄艳红就打算修这条路,己经列入了十四五规划。现在东新乡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终于实现了,采取的办法是百姓筹一点,乡里申报一部分,交通局补贴一部分。这条路修起来有很大的价值,既是扶贫路,又是旅游路,龙泉村周边这么多历史景点,开发出来肯定大有价值。”
碧波荡漾的两河水库
从两河村返回,顺着小河住下行,又是一番感觉,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放眼望去,新村新面貌赏心悦目,白墙灰瓦的贫困户安置房立在一处山峁上,两河村下面还有安沟村,太平对,公路顺着小河走,这是一条风景路和风景河,路边有成片成片的野菊花,开得绚丽,河中有似龟、似水牛的怪石头;青山,碧水,炊烟,绿树点缀其间;漫步村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好一派田园风光;部分徽式建筑,碧瓦灰檐,仿佛置身江南水乡………处处洋溢着生态文明村庄的新气息、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