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春天爆发的新冠疫情已经波及全球几乎每一个角落,至今仍未结束,其影响已深入普罗大众的生活与工作,中小企业的发展节奏也频繁打乱。“危”与“机”并存,在疫情“黑天鹅”盘旋下,湖北本土企业该如何改变传统打法,实现弯道超车?
为此,我们以武汉有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有教文化”)为案例,探讨后疫情时代下,赋能高校数字化发展的“逆袭”之路。
据介绍,有教文化是一家为高校提供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的企业,业务范围涵盖在线课程制作、虚拟仿真课程制作、智慧一体化平台运营、智慧实验室和智慧教室建设、师资培训服务等。
用心:“一穷二白”的逆袭
2017年白手起家时,有教文化南国空间办公点寥寥数人,彼时一人多岗,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变换角色;2022年五周年庆时,百人团队在一片鲜花、掌声和蛋糕的簇拥中为有教庆生,总部办公空间也扩充到一千平米。
上图:有教文化五周年庆典现场
上述强烈对比,浓缩了有教文化从0到1、从1到100的5年变革史。从“一穷二白”的初创期一路走来,有教文化靠“用心”二字,一步步实现了自身逆袭。
上图:茶文化线上课程拍摄现场
2020年,有教文化与某职校老师合力打造一门推广茶文化的线上课程。为了保证制作效果,有教文化创始人、总经理赵勇亲自率队,携课程资源部总监、编导、摄像等数人团队,顶着炎炎烈日,远赴湖北恩施现场勘景采风,并出动航拍机器、多个摄像机位全程拍摄,跟随非遗传承大师沉浸式体验制茶的全工艺流程,大家同吃同住、亲如一家,每天只为把课程做好而劲往一处使,最后呈现出的课程品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也成就了湖北非遗传承的美好样本。
暖心:“生意之外”的陪伴
赵勇坦言,做高等教育服务需要过关的业务能力,也需要很多“生意之外”的陪伴,甚至关键时刻这种情怀的底色更有力量。
2020年疫情爆发,一位高校老师课程录制进程过半,需要2个月后交付验收,但人却在国外出差赶不回来,回来后还将面临漫长的隔离期。在这精神无限焦灼、心理压力巨大的非常时期,有教文化编导克服时差因素,每天和该老师保持线上聊天,像老友一般关心她的生活起居,一直持续到顺利解除隔离。这种“生意之外”的陪伴,让老师大受感动。最后在大家齐心协力下,终于赶在截止期完成了课程制作。
上图:课程录制现场
他总结道,以在线课程制作举例,打磨一门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更久周期,我们作为技术服务方,要和老师成为背对背的战友,一起陪伴老师渡过课件打磨、脚本设计、课程录制、后期剪辑、发布上线的全周期,让老师感受到暖心,让一门课程实现制作效果的最优化,这是一种服务的升华。
放心:高校服务的“海底捞”
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信任更需要“小火慢炖”,在时间流逝中答案呼之欲出。成立以来,有教文化依靠高校服务的“海底捞”口碑,不知不觉业务越做越大、客户也纷至沓来。
2022年5月初,武汉某职校教务处领导突然找到有教文化,表示需要在1天半时间赶制出近30个风采展板,迎接省部级领导的莅临参观。为此,有教文化紧急调遣6人精锐团队,在“五一”小长假期间,驻场学校通宵作战,最后保证了展板内容、设计和制作的完美落地,最终这场大考完美收官。事后该领导无限感慨:“急、难、险、重”的任务,只有交给有教文化才放心。
上图:有教文化进行客户服务知识培训
这不是个例,而是有教文化5年高校服务的日常缩影。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湖北企业,有教文化白手起家,在短短5年服务了百余所高校,惠及数十万师生群体,靠的就是高校服务的“海底捞”精神。一次次的有口皆碑,如同一砖一瓦,筑起了有教文化的企业未来!
真心:产教融合“同心圆”
一颗真心向教育,从教育起家,又反哺于教育,是有教文化践行一家民族企业大爱精神的路径。
在解决企业温饱之余,自2020年起有教文化连续3年入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并不惜投入真金白银和相关设备技术共计561万,通过校企合作,助力30余所高校、100余位老师完成科研项目,实现科教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三位一体的共赢局面。
上图:有教文化创始人、总经理赵勇接受湖北电视台《湖北新视窗》栏目组采访
因践行成果突出,2021年6月21日湖北电视台记者专程来到有教文化,就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展开采访,并在公司华师科技园总部进行实地拍摄,本次采访内容在湖北生活频道《湖北新视窗》栏目中播出。
春华秋实,自2017年成立以来,有教文化曾先后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版权示范单位”、“2022年度光谷瞪羚企业”、“武汉市创新型中小企业”,旗下自主研发各项专利及著作权近60件。
时代大势浩浩荡荡,每一家中小企业都被裹挟向前。当企业发展的轨迹与突如其来的疫情相重合,有教文化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韧性、成长速度和增长价值,在当前低迷大环境下实现逆风翻盘。它背后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更多本土中小企业带来启发和借鉴。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