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作者:郑秉顺)又到金秋九月,秋意凉,心情爽,秋风掠过,有点心旷神怡的感觉。记得31年前,也是金秋九月,首届湖北三峡艺术节在宜昌举办,而我参加共青团湖北省团干培训班也恰在宜昌,早知道宜昌古称夷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我们楚国的重镇,属于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年轻的团干急切地希望多了解社会,所以,从武汉初次来到宜昌后,课余总喜欢邀约一帮同学各处走走,增进对宜昌的了解。
电影《家》剧照
一天,刚步出三峡宾馆,意外的看到一上了年纪的男性着一件大红夹克衫,身材瘦削,玉树临风,引人注目,另一上了年纪的女性穿着一件衬衣外面套了一件夹克背心还搭了一条花纱巾与她花白的头发搭配,显得既得体又精神,这不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和张瑞芳吗!当我们一帮小年轻人惊讶地认出两位艺术家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大声喊“孙老、张老好!”二位老艺术家侧过头来,微笑着、非常客气地回敬我们,“年轻的朋友们,你们好!”
像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就是伴随着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长大的,1991年反映我党隐蔽战线题材的电影也不太多,所以,这部红色经典电影,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影片,而由孙道临扮演的中共地下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时刻激励着我们努力工作,尤其是李侠向延安发出的最后告别信号:“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让人内心深处产生激动、壮烈的情愫,突然见到孙道临老师,这句著名的台词就下意识地出现在我脑海中,他用精湛的演技和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使这部电影一经问世,就绽放出了恒久的艺术魅力,烈士虽然牺牲了,但电波是永远不消逝的,烈士的精神永存,大家也将孙道临当做李侠了。我读过一些文章,说的是在这部电影里,孙道临发电报时的那种专业程度,让人认为他就是一个老资格的情报人员,其实是为了拍摄《永不消逝的电波》,孙道临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会了发电报的技巧,就是为了在拍摄的时候,可以把手部特写表现出来,这样更能够展示地下工作者的人物形象。为了更逼真地拍摄被敌人刑讯逼供的镜头,孙道临体验酷刑老虎凳,当加到第三块砖时,他已经疼得大汗淋漓,几乎就要晕厥过去,还是导演发现情形不对,急忙叫停,孙道临半天才缓过来劲。应该说李侠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除了剧本和导演外,与孙道临全身心地投入是分不开的,由此,他也获得了我们这些团干的衷心钦佩。
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写张瑞芳将自己收集多年的影像资料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她和孙道临一起重看他们共同出演的电影《家》,“谁也没有说话,只是一个劲地流泪”。从我上小学,就从1963年,拍摄的电影《李双双》中认识了张瑞芳,她在影片中天衣无缝地扮演了个性坦率真诚、纯洁无私、坚韧爽朗又意气轩昂的李双双,荣获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对影片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李双双一边切面,一边和喜旺吵架的情节一气呵成,让人感觉表演既生动,又有生活气息,后来才知道,在家里都是她先生在烧饭,但为了演好李双双,她在农村每次烧饭时都要自己来擀面、切面,不断地熟练这个动作,张瑞芳告诫年轻后辈,演员一定要学会各项生活技能,包括炒菜、骑自行车,因为演员什么事情都可能碰到,拍戏时间紧张,不可能让你现场去练。记得当时有一首歌谣,“天衣无缝气轩昂,集体精神赖发扬。三亿神州新姊妹,人人竞学李双双”,她是那个时代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在2007年观看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典礼时,我为张瑞芳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至今,我仍然感到很可惜,当时所有人都没有带照像机,没有与二位老艺术家留下合影照片。又到九月金秋时,“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谨以此文表达我对二位老艺术家的崇敬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