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石文化
黄石市正向上申报“中国端午西塞神舟会民俗展览馆”项目
2018-01-21 10:20:52   来源:东楚晚报   分享:
0

  6月22日,农历五月十八,闷热难耐,一年一度的西塞神舟下水仪式依然吸引了上万人。

  当天上午,神舟宫前的江堤上人头攒动,大家自发前来送“神舟”。

  “西塞神舟会”是西塞山区道士洑村民自发、自愿组织参加的,以驱瘟、除恶、消灾、去病,以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核心主题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2009年9月30日,西塞神舟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黄石唯一的人类“非遗”。

  西塞神舟会现有40多名成员,然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仅有3人,其中1人已去世,剩下的2人已过古稀之年,而新的传承人难寻。

  西塞神舟会,谁来传承?

  传承人年龄偏大新老交替衔接不上

  今年80岁的黄太征是道士洑村村民,曾为西塞神舟会一员,参与过神舟会的筹划和运作。

  西塞神舟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太征打心眼里高兴,然而传承人的问题,又让他深感无力。

  黄太征说,目前的传承人普遍高龄,理念也比较守旧,神舟会需要吸纳年轻人。“每年举办西塞神舟下水仪式时,都会搭台唱戏,但是单纯的唱戏并不能吸引年轻人。”黄太征认为,应该加入文艺汇演,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至于物色传承人方面,黄太征主张传承人至少需要具备高中以上的学历,即便不懂也愿意去了解西塞神舟的历史。

  71岁的刘会伦是神舟会成员,主要和会长贾德生一起负责组织活动、外宣等事宜,兼职会计。刘会伦是目前仅剩的2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传承人难寻也让刘会伦十分无奈,目前神舟会成员有40多人,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40多岁。刘会伦感觉,年轻人不爱钻研神舟文化,在传承人的问题上,新老交替无法衔接。

  对此,黄石市群艺馆馆长孙辉也有同感。

  孙辉说,神舟会确实存在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专门负责扎制龙舟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了,目前只剩贾德生和刘会伦两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虽然神舟会里也有人会扎龙舟,但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有待提高。

  除了需要扎制龙舟的人才,孙辉认为神舟会也需要有研究神舟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人才。目前神舟会的主要负责人年纪都比较大,70多岁的有好几个,他们要搞活动组织,搞文化研究,精力有限,希望有年轻人能够接上。

  神舟会已经是人类“非遗”,但还没有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市群艺馆将积极向国家申报。

  资金不足无保障

  下陆王寿牌子锣有专门的传习所,而西塞神舟会没有专门的传习所,仅有的活动场所神舟宫简陋狭小。

  河口镇文化站站长张勇说,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神舟会活动的主要资金,还是来自村民们自筹。

  刘会伦时常为资金短缺所困扰,他认为,如果神舟会要继续发展,现有的资金不够。此外,神舟宫周边煤厂的粉尘、噪音污染让村民们深恶痛绝。

  神舟会的资金支持方面,孙辉介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有5000元的补助,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自从西塞神舟会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每年都有专项资金支持,但这并不足以把神舟会成员完全供养起来。

  孙辉介绍,一直以来,市、区对神舟会很重视,希望今后继续加强管理,加大支持力度。

  申报项目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孙辉介绍,目前,西塞神舟会主要由神舟会成员组织活动,运行得比较顺利。每年神舟会系列活动,都能吸引几万人参与,规模很大。其中,不光有黄石本地人,也有黄石周边地区的人,还有日本人、韩国人,海外华人也经常赶来参加神舟会。

  无需动员,便有数万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参与神舟会,足以印证神舟会强大的吸引力。如何延续神舟会的盛况?如何将黄石唯一的人类“非遗”打造成城市文化名片?

  这些问题,相关部门正在寻求答案。

  市文新广局和市群艺馆正在做一件事,即向上申报“中国端午西塞神舟会民俗展览馆”项目,争取中央、省、市的资金扶持。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民俗展览馆2000平方米,古戏楼5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003万元。

  项目一旦申报成功,有了资金扶持、设施建设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神舟会的文化精髓将有承载的场所。如此,将吸引更多的民俗文化爱好者投身其中,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将日益增大。

  传承和发扬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西塞神舟会——会成为黄石又一张城市文化名片。(记者 程贞贞/文 周巍/摄)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