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加快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2022年3月1日)
研究基地自批准设立以来,在中国法学会、湖北省法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正确领导与指导下,我们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把加快涉外法治建设与基地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贯彻上级有关研究基地建设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切实履行研究基地的重要职能,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专业智库,服务国家高端决策与构建社会治理法学“三大体系”,紧贴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开展研究,在科研攻关、创建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智库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中国之治”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方面,研究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搭建联合国预防犯罪与刑事司法大会、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缔约国大会、国际反贪局联合会、剑桥国际反经济犯罪高端论坛、国际网络犯罪监管协会、国际刑法协会等6个平台。国际话语传播方面,自2015年以来,围绕“中国之治”制度优势、实践模式、治理效能、新鲜经验、国际比较等前沿问题,连续举办7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邀请国际友好人士、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交流论道。“中国之治”三大体系传播方面,专门举办社会治理法学“三大体系”中国经验及其世界意义的国际论坛;创设“联合国法”维也纳--武汉网上连线授课,开拓师生国际视野;聘请域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南湖讲座教授”,优化导师队伍结构;选派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在联合国、剑桥大学、国际网络犯罪监管协会、国际反腐败学院参与论坛讲演、学术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才华,收到了“中国之治”国际话语传播,提升中国高校、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的“软实力”“巧实力”“传播力”之效果。
一、引进国际专家学者,打造“四型”高端科研团队
研究基地致力于打造一支“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型、涉外型”(以下简称“四型”)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积极引进国际一流专家学者,先后聘请联合国高级咨询专家雷多博士,国际反腐败学院院长马丁博士,国际反贪局联合会原秘书长叶峰博士,剑桥大学反经济犯罪高端论坛主席、前伦敦大学法学院院长巴瑞博士;国际检察官协会副主席、香港大学教授江乐士博士,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教授陈起行博士,加拿大美籍华人国际刑法协会专家、“赖昌星”专家证人、澳门大学教授杨诚博士等兼职教授19人、客座教授8人、合作导师5人,为建设“四型”高端智库提供了涉外人才保障。以基地创设的“法治中国·大讲堂”为平台,特邀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朱赛拉·多莱斯·费诺切罗,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亚历山德罗·阿莫索,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学院保罗·约里奥博士,国际反腐学院院长马丁·克罗伊特纳博士,参与“国际反腐败公约”起草并担任联合国学术委员会高级项目顾问斯拉沃米尔·雷多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原博史,英国瑞慈人权合作中心负责人妮可拉·麦克宾,国际网络犯罪监管协会秘书长、POLCYB研究员贝茜·庞,澳大利亚前南澳大利亚检察长史蒂芬·保罗·帕利亚拉斯,以及国际检察官协会副主席、香港大学教授江乐士等国外(境外)14名国际知名专家作专场学术报告,线上线下受众58.5万余人次。
二、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打造学术交流品牌
1.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基地核心竞争力、法治话语传播力、国际影响力。借助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联合国反腐败大会、联合国网络犯罪预防理事会、国际反经济犯罪高端论坛(剑桥)、国际反贪局联合会、国际刑法学会6个国际平台,在学术交流中传递“中国之治”道路、制度及效能。一是创造条件“走出去”。先后选派专家49人,研究生16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014年至2019年,连续六年先后选派专家25名、研究生7名组团赴英国出席第32届至37届“剑桥国际反经济犯罪论坛”,发表学术演讲5场次,基地入选为该论坛的理事单位;徐汉明教授入选为《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Journal Of Money Laundering Control》期刊编委。2015年,选派专家4名、研究生1名组团作为中国高校NGO代表出席联合国第13届预防犯罪与刑事司法大会,并以“互联网犯罪与预防、国际反腐败预防和网络金融犯罪防控”为主题作专场报告,成为中国高校NGO代表率先进入联合国的学校。2015年,选派专家2名、研究生3名组团赴圣彼得堡参加第八届国际反贪局联合会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六届缔约国会议。2016年,选派专家8名、研究生3名参加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九次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2017年选派专家5人赴加拿大温哥华参加“国际网络监管协会战略合作会议”,就中国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经验及启示发表演讲;2018年和2019年连续选派专家5名、研究生2名组团赴美国参加中美智库交流学会和美国多米尼克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院举办的第一届和第二届“中美智库论坛”,提交26篇学术论文,作9次专题报告,展示“中国智库”服务高端决策的体制机制优势。2020年12月,研究基地负责人徐汉明教授,以及多名联合国官员专家、知名大学教授受国际和平研究院和Springer出版社的邀请,出席《Crime Prevention and Justice in 2030 The UN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2030年预防犯罪和司法-联合国和世界人权宣言) 新书线上发布会;基地负责人徐汉明教授作《中国反洗钱法律的特点及其绩效》主题发言,该论文被收录出版。2021年3月第十四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分会场会议在中国·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本次为期6天的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于3月7日在日本京都开幕,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共有152个国家派员参加;分会场议题为“亚太地区跨区域反洗钱措施之专家与学者建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唯一被受邀单独设立分会场的中国高校。二是开阔视野“借鉴好”。调配组织专家、科研秘书、科研助管力量开展对域外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研究,创新性转化为中组部、高检院委托重大课题“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及工资福利保障制度研究”的资源,为中央全面推进司法体制“四项”改革决策服务。扎实进行开展域外司法管理、社会治理、知识产权、公共安全、检察制度和法治评估“六个领域”的法治资料编译、文献整理、课题攻关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工作;运用先期研究成果,组织完成教育部哲学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司法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子课题--《英美法系国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体制之比较研究》。
2.打造学术研讨交流品牌。研究基地不断尝试拓展公共外交途径,通过创办国际会议、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交流的方式,探索构建社会治理法治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力。围绕网络安全法治层面, 2013年6月26日,在全国首次举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安全立法模式国际研讨会”,特邀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费诺切罗、阿莫索及澳门圣诺瑟大学教授杨诚发表专题演讲,从欧盟与国际网络安全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视角,介绍了新鲜经验与立法技术,和与会者分享国际研究成果,为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与网络反恐问题研究的国际合作打开了新的视野,开辟了新的途径,探索了新的机制。围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层面,2013年12月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高端论坛。本次论坛由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省法学会、《中国法学》杂志社和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汇聚了来自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近百名专家学者,来自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两百余人聆听了本次高端论坛盛会。自2015年起连续举办7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持续打造“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品牌,介推社会治理法治“中国模式”,分享“中国智慧”,展示“中国之治”的优势与成就。先后邀请新加波、美国、韩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奥地利、波兰、阿塞拜疆、马来西亚、泰国等共29位国际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与会交流,通过开展理论争鸣、学术交流,不断提升团队专家和学生的学术修养和国际交流水平。围绕法治理论与实践层面,首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法治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于2015年9月在湖北武汉举办,论坛围绕法治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着力学科建设领域的“破垒融合”,将研究成果写在法治中国的大地上。围绕网络治理法治化层面,2016年,第二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 聚焦网络社会治理前沿,对网络空间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整体式、系列化、突破性研讨。特邀POLCYB 研究员、加拿大西蒙费雷泽大学教师贝茜·庞作《网络犯罪预防: 网络犯罪预防策略之构建及操作化的法律社会考量》主题演讲;POLCYB 日本研究员斯科特·沃伦作《基于网络威胁而需要面对的新兴法律挑战—公司与 公共视角》主题演讲;韩国贾斯汀·崔研究员作《网络钓鱼式攻击:对一个威胁日益增长的网络攻击手段之分析及其理论框架》主题演讲;新加坡马登·奥贝罗伊作《二选一,技术发展潮流:执法机关角色之转变或对执法策略/规则的修正之必要性》主题演讲;美国唐·霍夫曼教授作《执法行动与危机事件应对之整合》主题演讲;马来西亚萨扎里·苏卡尔迪作《应对网络空间环境之法律挑战:马来西亚之经验》主题演讲;中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陈起行教授作《网络与法治理论及实践》 主题演讲。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网络社会国际治理与合作,是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层面,2017年,第三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明识基本国情,探索以法治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为高层决策建言献策。特邀泰国检察院副总检察长西里撒克·提亚潘作《检察官与法治》主题报告;柬埔寨司法部副部长潘•范拉特作《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野 下检察官在维护公众对司法的信任中的作用》主题报告;国际反腐学院院长、国际反腐学院缔约协会执行秘书马丁·克罗伊特纳作《反腐机制强化—机遇和挑战》主题报告;阿塞拜疆检察官协会主席阿萨拜疆鲁士兰·哈吉耶夫将军受邀参加本届论坛,他说,阿塞拜疆和中国建交十余年来,两国的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学术交流活动日趋频繁。此外,他还介绍了阿塞拜疆检察官协会的职能和运行情况,强调社会治理与国际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与实践层面,2018年,第四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 聚焦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与实践,紧贴新时代、新使命,新目标,深入探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学理特色,为治国理政方略方式提供宝贵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成果。特邀法国最高法院州副检察官伊芙斯•夏普内尔作《有利于国际关系的社会治理法律模式建构的法国经验》主题演讲,欧洲司法委员会成员、国际检察官协会执行委员会成员约瑟普•库勒作《克罗地亚共和国检察官办公室体系介绍》主题演讲,国际检察官联合会(IAP)参议院副主席江乐士作《“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共同安全格局的法律保障研究》主题演讲,他们分别从国际视野角度分析了社会治理法律模式、检察官行政体系以及国际合作的共同安全法律保障研究。围绕社会治理法学“三大体系”层面,2019年,第五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着力学科创新发展,突出构建社会治理法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主题,提升法学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助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特邀爱尔兰前检察署署长詹姆斯•汉密尔顿作《从国际视角看检察官在维护法治中的作用》主题演讲;国际检察官联合会(IAP)参议院副主席江乐士作《网络犯罪及其受害者:风险与解决方法》主题演讲,他们分别从国际视角切入,分析了检察官在维护法治中的作用,研究了网络犯罪及其受害者,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与解决方法。论坛结束后,专门举办“检察官在维护法治中的作用-从国际视角切入座谈会”,特邀前爱尔兰总检察长、国际检察官协会会长詹姆斯•汉密尔顿夫妇给社会治理法学博士及硕士进行座谈。围绕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层面,2020年,第六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以新中国社会治理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重大成就、基本经验、机遇挑战、时代方位、历史使命为视点,为实现“十四五”法治社会建设规划目标建言献策。受疫情形势影响,特邀英国伦敦沃尔瑟姆自治市前市长尼尔夸特·阿里作《伦敦市治理经验及启示》线上发言;国际反腐学院院长、国际反腐学院缔约协会执行秘书马丁·克罗伊特纳作《在市域以及基层级别的反腐败与善治》线上发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作《以精细化治理追求高质量城市生活》线上发言;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高级专家斯拉沃米尔•雷多作《疫情及后疫情时期联合国关于城市犯罪及其预防机制的看法》线上发言;前所罗门群岛最高法院与上诉法院法官、前国际检察官协会副主席史蒂芬·保罗·帕利亚拉斯作《城市犯罪控制》线上发言;阿塞拜疆检察官协会主席,阿塞拜疆原副总检察长鲁士兰·哈杰耶夫作《阿塞拜疆法治治理经验》线上发言;其中,“以精细化理念推动高质量城市治理”、“伦敦市市政机构及其治理职能”、“疫情及后疫情时期城市犯罪及其预防机制的走势”、“由腐败而引发的社会治理失败问题”等研究成果中,“城市发展已从硬件规划和建设发展转入追求高质量‘内涵’的城市治理新阶段”、“市域治理要注重为市民提供包括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环境服务等服务”、“环境因素和绿色空间能发挥预防犯罪的作用”、“通过执法、惩罚、教育,预防以及国际合作提升反腐抗腐能力”等观点与见解极具参考和借鉴价值。围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应对层面,2021年,第七届 “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应对”为主题,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奉献抗疫智识成果。特邀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高级专家斯拉沃米尔·雷多作《联合国犯罪预防与刑事司法机制应对新冠疫情之检视》线上发言;香港大学名誉法学教授、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副主席江乐士作线上交流,他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的诉讼问题,介绍了电话、邮件以及远程视频等现代电子技术在英国司法制度中运用的经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教授汤姆·兹瓦特作线上发言,针对美国密苏里州因新冠疫情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部分机构组织提出诉讼,他为中国进行辩护,他认为这场针对中国的起诉缺乏法律和事实依据,仅仅是出于政治选票的目的而事实的污蔑,是美国将其政治意愿强加给其他国家的手段,特别是南半球国家的手段;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教授尼克斯.帕萨斯作线上发言,他衡量了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突发公共卫生治理质量的核心在于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价值之间的冲突,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需要耗费高昂的经济成本、物质成本、社会成本、文化成本和规范成本,这迫切需要反思现有做法并重新界定优先事项、公共政策和法律;国际检察官协会秘书长韩·莫拉阿尔(Han Moraal)作线上发言,他对于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犯罪的国际合作治理问题,提出检察权制度和刑事制度与一个国家地文化和历史息息相关。由于语言、文化、历史差异很大,在世界范围内合作更加困难。他认为,国际检察官协会可以帮助弥合全球检察权差距,他提出需要寻求最佳方式来组织刑事系统之间、检察官之间的国际合作;泰国总检察长办公室高级检察官西里撒克·提亚潘作线上发言,分享了本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这包括根据《传染病法》正式宣布新冠肺炎为危险传染病;强制要求所有医院接收发现的感染病例,并向当局报告;成立新冠肺炎局势管理中心(CCSA),作为有效和统一管理新冠肺炎局势发展的国家特别工作组;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并实施宵禁,禁止居民在晚上10点至第二天凌晨4点离开住所;禁止社交聚会和卖酒;严格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阿塞拜疆总检察长办公室联合工会委员会主席鲁士兰·哈杰耶夫作线上发言,分享了本国在公共卫生执法监督方面的经验,介绍了阿塞拜疆的执法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需要平衡执法资源的旺盛需求与执法资源不足的矛盾,在满足日常服务的同时还要调整工作重心、聚集执法资源。
三、开设线上国际课程,全力助推一流新文科建设
研究基地坚持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通过开放、多元、弹性、自主的教学机制和管理模式,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互动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特邀特聘文澜学者、国际著名犯罪预防专家斯拉沃米尔·雷多教授开设了线上国际课程,此举开创了“联合国法”系列课程远程国际教学的先河。2020年11月,斯拉沃米尔·雷多教授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治理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专业的研究生讲授“联合国法”国际课程,该课实行维也纳与武汉网络对接授课,为我国高校首创国际法学课程跨境远程连线互动授课。2021年10月,斯拉沃米尔·雷多教授继续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外语学院”以及“刑事司法学院”的部分硕士研究生在线讲授“国际预防与犯罪”课程。为确保课程有序开展,本次课程采用专家线上讲述、课程助手线下辅助的“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课程环节主要包括专家讲述、在线测试、PPT演讲和案例研讨等4部分内容,课程共计8个课时,每课时约需3小时完成,这不失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之先河。
四、组织撰写精品力作,推动学术成果转化
研究基地积极组织专家开展域外学术研究,并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徐汉明教授、张新平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网络社会治理的法治模式》(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发表《The Rule of Law Model of Internet Governance,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徐汉明教授《中国法学》发表《网络社会治理经验与启示》(中文版)、《中国法学》(英文版)发表《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ree Major Systems ’In Social Governance Jurisprudence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2019年,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出席第五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作了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法学建设的主旨演讲,他为此在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发表了《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法学建设(英文)》,成为向国外介推社会治理法学的首篇文章,产生良好国际影响。与此同时,徐汉明教授、徐凯博士于2019年在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发表社会治理法学“三大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进路;徐汉明教授、邵登辉博士在China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英文版))2021年第5期上发表题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应对:第七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会议综述》(Rule of law Response to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Overview on the 7th Chang Jiang International Forum on Society with the Rule of Law的署名文章。徐汉明教授、周凌副教授在《Crime Prevention and Justice in 2030 The UN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2030年预防犯罪和司法-联合国和世界人权宣言)一书中撰写一章节《洗钱犯罪:中国刑事政策应对之演变》,该文为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被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高级专家Slawomir Redo(斯拉沃米尔•雷多)教授和德国弗莱堡大学与Prof. Dr. Dr. h.c. mult. Helmut Kury (赫尔穆特·库里)教授联合编辑收录。此书包括35篇报告,并由奥地利前总理和宪法法院院长H.E.Brigitte Bierlein(布丽吉特·比尔莱)和波兰前总统、诺贝尔奖得主H.E.Lech Wałęsa(瓦文萨)作序,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