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大暑节气,火红的日头当空照,城市迅速进入“炙烤模式”,气温一下子升到37℃以上,热得知了的叫唤都显得有气无力。
晴热的天气终于控制住了猛涨的水位,江河湖库的水开始缓慢下降。“天气晴了,防汛结束了,队员们都回家了吧?”有市民问。然而,已经在堤上连续战斗半个多月的队员们,至今仍在堤上坚守。
他们为什么仍要24小时值守林家湖大堤?烈日下的防汛工作经历着怎样的困难?23日,东楚晚报记者再访林家湖。
“出汗”的大堤
冶钢防浪堤3+70至4+40段,全长700米,是整个林家湖大堤最险的一段,包保市领导是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罗光辉,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张襄兵是包保此段的开发区领导。
24日上午8时许,张襄兵已经带着金山街办突击队,继续着值守模式,烈日当空,连呼吸都变得炽热,日晒水蒸的湖边,格外难熬,汗湿全身衣服只需要十分钟。
“最高峰的时候,这700米大堤发现了300多处险情。”张襄兵说,平均每隔一米多就有一处险情,红旗代表较大的浸水漏洞,黄旗代表散浸,绿旗代表观察点,“汛情最险急的时候,大地上插满了代表不同险情的旗帜300多面。”
现在在这一段还有49处险情。
此时,开发区建设局副局长黄中天走入值守点,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衫,他用毛巾不停地擦拭。
9时,整点寻堤时间到,张襄兵、黄中天等人戴着草帽、拿着木棍走出值守点,宽约6米的水泥路面上,开出了24道排水沟,埋入了管道,以便尽快给大堤排水“出汗”。
“还有两个比较大的清水漏洞。”在3+80、4+00两处分别有两股清水,不停地从大堤处流出来,张襄兵俯下身摸了摸水温,“还行,没什么变化。”针对两处漏洞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一处做了小围堰,用细沙、粘土、碎石、沙袋层层铺上,另一处挖了一字沟导流,目的都是让“水走泥不流失”,防止流水带走大堤的泥土。
张襄兵说,刚开始发现渗水,往下挖的时候,越往下挖水越大,心里不停打鼓,害怕把防浪堤挖垮了,幸好有水利专家现场“把脉”:“不要紧,至少挖半米,把出水源找到,帮助大堤尽快排水,不然水积在里面更坏事。”
24小时紧盯林家湖
在林家湖大地上,市领导、开发区干群和十多家市直单位的突击队们,有的12小时一个班次、有的24小时一个班次,轮流值守,不合眼。
从6月30日陆续上堤至今,近一个月的时间全天候24小时,紧盯林家湖。
24日上午,大冶湖水位降至19.79米,超过警戒水位0.29米,水正在慢慢退去,汛情是否结束?
“远远没有,退水期出险的可能性很大。”市水利水产局局长王湘林正在林家湖第二道防线处巡堤,现在的防守工作重点,已经从堤身转移到了堤脚,由于长时间高水位的浸泡,堤身堤脚已经被泡松软,尤其是堤脚,如果水退得太快,再加上烈日的暴晒,松软的堤脚变得脆弱,容易发生滑坡甚至崩塌。
因此,退水期防汛工作更加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更不能轻易退下。
“水不退下,人不撤离。”“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在林家湖大堤沿线,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标语和口号。
42岁的金山街办副主任曹继红,是防守大军中的一员,他并非“全副武装”地穿着深筒套鞋,而是穿着一双凉鞋“为了散热”。
天气炎热,人人都需要散热解暑,曹继红的散热背后还有另一层原因,他患有高血压,血压160,医生叮嘱他不要从事高强度劳动。今年春节期间,他被查出患有胃部肿瘤,在武汉协和医院做了摘除手术,手术在他的腹部留下了一道十多厘米长的刀口。3个月后,汛情发生,他主动请缨走上防汛一线,一待就是二十多天,每天早、晚还需要吃两次药。
“一次次地出现险情,又一次次地渡过险情,看着大堤被我们守住,感觉很值得,这是坐在办公室里体验不到的感受。”曹继红看着大堤说。
战高温防蛇虫
23日6时36分,黄石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下午,黄石地区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请注意防暑降温、预防中暑,加强防范。
车载温度计显示,室外地面温度已达41℃。
日晒水蒸的林家湖边,更是难熬。
各个部门、爱心企业送来了饮用水、西瓜、绿豆汤、扇子等降温解暑的物资,还有风油精用于驱蚊。
雨后天晴,蚊虫开始肆虐起来。
“蚊子像长了牙,隔着躺椅的椅背都能够叮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蔡维所在的0+80值守点,旁边是一片田地,到了晚上蚊虫格外多,队员们只好将风油精涂满四肢,蚊子就围着人的脸转,赶都赶不走,他们将风油精涂在脸上,结果被辣得眼泪流了大半宿。
酷暑难耐,身上的汗水一天要干干湿湿十多次,最后化成白色的盐渍,一条条挂在衣服上。堤上野外,没有如厕的地方,队员们要“方便”也是件尴尬事,只能自己找地方解决。
到了晚上,也是蛙、蛇出没的时候。“一条蛇就在我们面前,吞下了一只青蛙,蛙腿还在蛇口外弹动。”开发区教文卫局局长张勇说,因此巡堤时要拿一根粗木棍,既是为了拨草查看水情,也是防身之用,碰到蛇时可以用棍子挑走,“我们这个点已经发现了好多条蛇,老乡们用铲子都拍死了5条。”(记者 高国专 刘真 曾丽妮/文 何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