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13项针对性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开辟了更广阔的投资空间和发展路径。
这些机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扩大市场准入,打开投资新空间
政策显著拓宽了民间资本可以进入的领域,特别是一些以往难以进入的关键行业:
进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今后,对于需报国家审批的、具有一定收益的铁路、核电、水电、油气管道等重点领域项目,必须专项论证民间资本参与的可行性。更关键的是,政策明确对具备条件的项目,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以超过10%。这改变了以往可能只是象征性参股的局面,意味着民营企业有望在重大项目中获得更有实质性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主动开放主业领域场景,吸引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
参与地方城市建设和新兴领域: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各地方规模较小、有盈利空间的城市基础设施新建项目。同时,明确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卫星通信等未来产业赛道,这些领域创新活跃、增长潜力大,为民企提供了布局未来的机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将加速推动5G+、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北斗+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的培育。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支持民间资本更多投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数字化转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并着力清理不合理的服务业准入限制。这有助于民营企业发挥其灵活、创新的优势,在专业化、高附加值的服务领域发展壮大。
二是破除转型堵点,提升竞争能力
政策直指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难题,并提供支持以提升其核心能力:
破解数字化转型困境:针对广大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数字化难题,《若干措施》支持民营龙头企业或第三方服务商建设综合性数字赋能平台,以打通产业链数据,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转型。同时,通过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培育数字化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高效、更普惠的转型支持。
加强创新环节支撑:政策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建设具有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平台,并支持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向民营企业提供市场化的中试服务。这有助于解决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保障公平竞争环境:政策明确要求取消招标投标领域对民营企业单独设置的不合理要求(如强制在当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或设置歧视性的历史业绩、资质门槛),并清理在环保、质检、消防等准入条件之外违规设置的障碍。这为民营企业扫除了许多“隐形壁垒”,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缓解融资难题
在资金这一关键要素的支持上,政策打出了“组合拳”:
加大政府资金引导:明确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并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为重要行业的民间投资项目补充资本金。
强化金融服务支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满足其合理信贷需求。同时,推广“创新积分制”,引导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投向科技型企业。
拓宽资本市场渠道:持续落实好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的“绿色通道”政策。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这为民营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权益型资本融资和资产盘活途径。
如何把握机遇?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当前需要做的是:
1.深入研究政策细则:密切关注后续各地方和部门出台的具体实施办法。
2.评估自身优势与战略方向:结合政策鼓励的领域,找准自身定位,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专业化服务、先进制造等方面的切入点。
3.主动沟通与寻求合作:积极参与政府推荐的项目,主动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对接,探索合作可能性。
总之,这份文件通过“扩准入、破壁垒、强保障”的系统性部署,旨在实质性地改善民间投资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民营企业若能准确把握这一政策窗口期,将有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