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每提到“经济大省”,就是前六名: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排在第七,总是没有份。
周一下午听省委专家的课,了解到湖北省想追赶河南。有点意思。
今年前三季度,河南比湖北多出近4000亿元,看了最近三年都困难。
我觉的,湖北要超过河南,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部六省的基础科教资源数据——大学数量:
第一梯队:河南156所
第二梯队:湖北130所、湖南123所、安徽121所、江西109所
第三梯队:山西82所
其次,我们便来看看象征科教资源质量的顶尖学府211院校数量:
第一梯队:湖北7所
第二梯队:湖南4所、安徽3所
第三梯队:河南、江西、山西均为1所
第三,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六省在象征我国最高学府荣誉的985院校成绩单:
1、湖南: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3所
2、湖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所
3、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所
4、河南、江西、山西均为0所。
第四,在院士的总体数量和高层次平台的吸引力上,湖北优势明显。根据较早的数据,湖北的两院院士总数达到81位,而河南为25位。
更重要的是,湖北拥有更强的院士“向心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其在校研究生数量占整个华中地区的半数以上,远超河南与湖南之和。这表明湖北在顶尖人才的“后备力量”上也非常充足。
两省都在积极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但路径有所不同。
湖北的优势体现在拥有更多国家级的战略科技力量。它已经构建起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武汉还是全国第四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
河南则正以巨大的决心和投入奋力追赶,其创新布局更具产业针对性。它已组建了27家省实验室,多数由院士担任主任,紧密围绕本省的产业优势进行布局。
河南的院士与农业有着深厚的渊源。省内拥有包括“小麦院士”许为钢、“花生院士”张新友等在内的多位农业领域院士。这与河南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定位高度契合。
湖北的院士优势则更多体现在综合性、多元化的学科布局上。其在光电、地球物理、水利、生物医学等多个前沿领域都拥有顶尖的院士专家。
湖北在高科技企业方面,要向浙江学习一种新模式——科创小镇。
浙江省公布第八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特色小镇成员规模达140个。从2015年开始启动特色小镇培育,浙江已经形成了由创建到命名的成熟路径。与第一批特色小镇相比,新成员围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能源和生命健康领域,凸显高精尖特色。经过10年的培育,这些平均占地仅3平方公里的小平台,已经成为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一批批茁壮成长的特色小镇背后,是一个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一条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和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滨江具身智能机器人小镇的宇树科技在消费级机器人市场表现突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和特种作业等核心领域,小镇企业展现出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小镇内企业间的地理邻近性和协同效应,小镇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应用型企业紧密合作,形成了“技术—产业—场景”的产业链闭环,有力推动了具身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产业化落地。
特色小镇模式本质上追求慢工出细活。这就要求产业政策的制定不能“贪大求快”,应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确保政策的一贯性和可预期性。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从培育“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传统特色产业起步,形成了块状经济产业群。改革开放后,浙江出现了诸如绍兴纺织、海宁皮革、永康五金等基于县域和乡镇的产业集群。从2015年正式提出建设特色小镇到2020年浙江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2.0建设的指导意见》,特色小镇的发展更注重产业、创新、功能、文化、治理和区域的协同。
浙江特色小镇成功的背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发力。政府的智慧体现在“权力的减法”上,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其核心职责是搭建舞台、制定规则、做好服务。当然,市场的活力也并非盲目释放,而是在政府科学的规划引导和精准的政策激励下,被引导至符合长远发展和公共利益的轨道上。特色小镇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明确投资主体,借助企业招引企业,通过产业集聚产业,从而确保了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来看看浙江十个在科技创新领域贡献尤为突出的特色小镇,它们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浙江创新的生动图景。
——梦想小镇
梦想小镇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是浙江省首批验收命名的特色小镇之一,被誉为众创空间的新样板。它采用“有核心、无边界”的创新空间布局,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互联网创业高地。其核心贡献在于构建了极具活力的人才与产业生态,截至2025年9月底,小镇累计培育了2家独角兽企业、24家准独角兽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2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清晰的“雁阵”发展格局。
——云栖小镇
云栖小镇被誉为“中国云计算产业最强小镇”,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工业园向数字经济高地转型的典范之路。它是云栖大会和2050大会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盛会的发源地与主办地。小镇的核心贡献在于成功集聚了全国顶尖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人才团队,推动云计算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物联网小镇
滨江物联网小镇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惊人的产业密度与产出效率。在一条短短的物联网街上,汇聚了12家上市公司总部。小镇是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发源地与领跑者,成为全省首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出超千亿元的特色小镇。
——杭州医药港小镇
杭州医药港小镇展现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小镇速度”,从一片滩涂地快速发展成为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与全省产业高地。小镇已集聚近1400家各类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规模达到约400亿元,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中国眼谷小镇
位于温州龙湾的中国眼谷小镇,战略定位极为聚焦——专注于眼健康产业。小镇坐落于温州市大罗山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致力于构建从实验室研发到孵化加速,再到产业化示范应用的完整发展模式。其目标是成为全省生命健康等科创高地的特色战略承载地,并为全球眼科技术的创新合作搭建示范桥梁。
——人工智能小镇
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与梦想小镇同处未来科技城,两者形成协同效应。它坚定实施以才引才、平台引才、柔性引才策略,聚力打造重大科创平台和高能级实验室。截至2025年,小镇已汇聚包括高通中国・中科创达联合创新中心、余杭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在内的36家创新创业平台,累计培育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3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9家。
——义乌绿色动力小镇
实现了“从一片荒坡到一座产业新城,从一台发动机到一辆整车”的跨越式发展。小镇重点布局汽车整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及衍生产业,已引进10个投资额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规模超过600亿元。
——光源科技小镇
义乌光源科技小镇是全国半导体照明(LED)行业中唯一的特色产业小镇,并已纳入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小镇以半导体智能显示、新能源光伏为主导产业,创建以来累计完成有效投资超过160亿元,至2022年小镇年产值已达400亿元。
——瓯海生命健康小镇
瓯海生命健康小镇位于温州高教新区,依托周边的学术资源,是温州市高教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镇致力于构建“最全链路”的产业生态,紧紧围绕“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整合创新全要素,已成为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板间”。
——乐清湾电力科技小镇
特色在于构建了完善的绿色电力全产业链。小镇已入驻并投产190家电力相关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覆盖了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到用电装备制造的全链条。在绿色制造方面,小镇内已有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1家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5种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8家企业入选浙江省绿色工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