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日下午,四中全会公报发出,5100多字,在多个方面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论述和部署,为“十五五”时期及更长远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1、新概念、新判断与新定位
——“阶梯式递进”的现代化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这一表述形象地描绘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强调需要不懈奋斗。
“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
案例:环球网报道:韩国一项调查显示,仅有三成韩企认为自身技术竞争力领先于中企。这一结果与2010年的同类调查形成鲜明对比。韩国《朝鲜日报》称,这表明在过去15年,已有超半数韩国企业在技术实力上被中国企业赶上甚至反超。
——“十五五”时期的关键地位:“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一定位凸显了未来五年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在区域发展方面,公报提出要“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叠加效应”。这一新提法强调通过战略协同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以应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
2、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新部署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方向:在强调实体经济的同时,公报明确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发展方向。与“十四五”的表述相比,对制造业比重的考量更侧重于“合理比重”,体现了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统筹考量。
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
——扩大国内需求的新结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公报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体现了对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之间良性循环的统筹推进。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攻坚:公报明确提出要“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预示着这项工作将步入加速阶段。
——五大目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公报10次提及高质量发展,包括“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坚持高质量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3、各领域发展的新表述
——区域与城镇化新布局: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调整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这反映了随着城镇化发展节奏变化,工作重点转向追求更均衡的国土空间发展。同时,再次强调“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民生保障与共同富裕新途径: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加大欠薪整治力度,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强调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基础上,特别指出要“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这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途径。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生育补贴、学前教育免费等。社会保障兜底等。
——文化发展新内涵:公报提出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新内涵。
——国家安全能力新要求:公报强调要“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这表明维护国家安全将更加注重关键领域的实力提升。
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
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管党治党越有效,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就越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