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支点建设中的武汉都市圈
2025-09-13 09:01:58   来源:今日湖北

年初,湖北省新春第一会便将“加快建成支点”作为全年工作的总牵引,并提出要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明确把武汉都市圈建设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纳入支点建设的核心任务。


武汉都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涵盖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周边共9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它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以全省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和一半左右的人口,贡献了接近全省三分之二的经济总量。其战略目标是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并计划到2025年GDP达到4万亿元,到2035年建成人口规模超3000万、GDP超6万亿元的世界级城市圈。


为了推动武汉都市圈发展,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和部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政府围绕“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的“五同”思路,推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1、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规划同编)


获批成为第7个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并制定了《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发展目标和路径。


设立了常态化的协调机构“武圈办”(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建立了“月调度、季调研、年总结”的督导机制,并逐年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如2025年列出了103项年度任务)来推进工作。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4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提升至29%,核心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2、加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同网)


大力推进“硬联通”工程,累计打通城际“断头路”“瓶颈路”32条,建成武阳高速、硚孝高速二期等重要通道,有效缩短了都市圈内城市间的时空距离。


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例如,孝感至武汉车程缩至20分钟,阳新至武汉缩短至1小时,红安、大悟等革命老区也迈入“武汉1小时生活圈”。


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是构建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的核心骨架,对促进区域同城化发展和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也称“武汉六环线”)是武汉市规划的“六环二十四射多联”高快速路网中的第六环。它全长约360公里,串联了武汉、孝感、咸宁、鄂州、黄冈等地区。


整个环线分为东、南、西、北4个路线段,并包括双柳长江大桥和汉南长江大桥两座跨江通道。其北段连接武汉市黄陂区与黄冈市红安县并接新洲区,东段经双柳长江大桥接鄂州市梁子湖区,南段由鄂州市梁子湖区接武汉市江夏区,西段则经武汉市蔡甸区、孝感市汉川市、应城市、孝感城区后接武汉市黄陂区。


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开通了武鄂黄黄城际铁路“新城快线”并实现公交化运营,武汉地铁11号线延伸至鄂州葛店。


打造航空客货运“双枢纽”,依托武汉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共建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提升对外开放能级。


3、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科技同兴、产业同链)


构建协同创新格局:支持圈内城市在武汉设立离岸科创园(中心),目前黄石、黄冈、鄂州、咸宁、仙桃、天门等6市均已设立。实施“32232”科技合作工程,组织武汉的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等人才到八市提供技术支持。


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编制《武汉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地图》和《产业招商地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积极推动“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周边;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模式,例如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逼近8000亿元,并与鄂州、黄石、黄冈等地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创新与产业协同深化:离岸科创模式吸引了大量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例如,黄石200多家规上制造业企业与武汉建立了稳定的产业链配套合作关系,鄂州葛店开发区7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为武汉配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新城。武汉新城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上注重构建新型创新生态和产业体系: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新城规划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在光电科学、存储芯片、生物育种等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或基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东湖高新区(光谷)作为武汉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十年间从48.8亿元增长到317亿元,R&D投入强度跃升至9.5%。新城还将积极支持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特色学院和科技教育基础设施,打造学科关联、空间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制造、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并致力于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值得注意的是,武汉新城倡导“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周边”的产业分工模式,以及“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产业生态理念,这对于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和提升产业链韧性具有创新意义。


探索科创金融融合:规划提出建设高端商务金融集聚区,争创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旨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


4、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民生同保)


政务服务“一圈通办”深入推进,通办事项已达1062项,2024年以来办件量超310万件,涵盖了企业注册、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多个领域。


实现了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并推动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资源的共享,例如多地医院与武汉大医院建立紧密联系,开展远程会诊和紧急医疗转运。


政务服务“一圈通办”极大便利了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公积金互认互贷、医疗资源共享等举措让圈内居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同城化的便利。


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印发了《武汉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了针对梁子湖等重点区域的跨界协同治理机制。并实践了生态补偿机制,如武汉经开区因水质改善向上游的仙桃市支付生态补偿资金。


湖北省在支点建设中,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创新协同机制、狠抓“五同”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武汉都市圈的发展,在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创新联动、民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都市圈的整体能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未来的发展重点,将继续在于深化“五同”建设,特别是巩固提升科创产业共同体、完善“双枢纽”功能以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并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深层联动.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