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韩国单人户达800.3万,同比增61.6万。其中约510万户处于就业状态,首次突破500万关口。
今年8月底的最新数据,韩国“一人户”家庭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占所有家庭的40%以上。全国登记人口数量也已连续下降五年。
这一趋势由人口和社会变化导致,包括就业形势严峻、房价高企,年轻人婚育推迟及社会老龄化加速。
韩国人想了很多办法。
最新的来了。
韩国从2026年起在全国推行“小学生家长10点上班制”,这项政策允许特定家长职工每天推迟1小时上班且不减薪,由政府补贴企业损失。它主要是韩国为应对低生育率问题、帮助家长平衡工作与家庭的一项尝试。中国的“远程办公”和“弹性工作制”则更多是企业为提升效率和管理采取的模式。两者在理念、适用对象和政策目标上有所不同。
一、“小学生家长10点上班制”
该政策面向员工规模300人以下中小企业的家长职工,其子女范围为学龄前及小学生。这些家长可以每天推迟1小时上班(例如10点上班),并且薪资不会减少。
政府通过补助方式来弥补企业因工时缩短可能造成的损失,旨在降低企业推行政策的阻力。
韩国面临严重的低生育率问题(2023年总和生育率低至0.72),此举是为了减轻年轻家长的育儿压力,鼓励生育,并帮助家长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
该政策最早于2022年在光州市试点,最初仅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后扩大至所有小学生家长。试点期间,家长们反馈能够亲自送孩子上学“很安心”,企业方面也因为政府补贴而持积极态度。
二、韩国政策的合理性
也存在一些争议:
合理之处:
应对低生育率危机:韩国生育率极低,鼓励婚育是多项政策的共同目标。帮助家长平衡工作与育儿,是提高生育意愿的一种尝试。
试点效果积极:试点期间,参与政策的家长反馈能够更好地照顾子女,企业因成本得到补偿而持积极态度。
政府补偿机制:政府通过补贴弥补企业的损失,降低了政策推行的阻力,体现了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投入。
与文化政策叠加:该政策有望与韩国政府正在推进的“每周4.5天工作制”形成叠加效应,共同致力于减少工作时间,提升员工生活品质。
存在的争议:
可能加剧职场歧视:企业招聘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无需享受此福利的员工,使得有孩家庭在就业市场处于更不利位置。
公平性质疑:政策目前主要惠及学龄前及小学生的家长,其他有照顾需求的员工(如家有老人或中学生)可能感到不公。
企业实际承担压力:虽然政府有补助,但企业可能仍会担心工作效率、团队协调等问题。
三、与中国的“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制”的异同
中国的“远程办公”和“弹性工作制”与韩国的“10点上班制”都旨在增加工作灵活性,但它们在理念、适用范围和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多数劳动者目前面临的现实挑战可能与韩国有所不同。许多劳动者仍面临工作时间较长、带薪年假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因此,保障基本的休息休假权利对中国许多劳动者而言,仍是更为首要和迫切的问题。
四、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小学生家长10点上班制”是其为应对低生育率这一严峻社会问题而进行的针对性尝试。它通过政府补贴、限定范围的方式,为特定家长群体提供工作便利。
这对于同样面临低生育率挑战的中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利、为家庭减负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府引导与成本共担:韩国的政策表明,政府在推动家庭友好型政策时,通过经济补偿方式降低企业阻力是一个可行路径。中国若推行类似政策,也可考虑如何设计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普惠性与公平性: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复杂,有大量灵活就业、计件工资劳动者。任何针对特定群体的福利政策都需要考虑如何覆盖更广泛的群体,避免造成新的不公平。发展高质量、普惠性的公共托管服务,或许是一个更基础的解决方案。
制度保障与企业文化:中国可以鼓励更多企业试点和推广弹性工作安排,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构建更家庭友好的职场文化。
学习别国经验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