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政府近期因哈佛大学拒绝其提出的对学校管理结构等大幅改革的要求,宣布冻结对该校总额为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已因类似原因威胁削减多所高校的资金,此举对在美国的科研人才造成冲击。
3月底,约1900名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成员发布公开信,呼吁特朗普政府“停止对美国科学事业的全面攻击”。公开信说,“特朗普政府正通过削减研究资金、解雇数千名科学家、取消公众获取科学数据的权限以及迫使科研人员出于意识形态原因改变或放弃工作”“重创美国的科学事业”。为此,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的成员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向公众发出“求救信号”。这封公开信由13名来自多个领域的科学家撰写,并得到了覆盖38个州、4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约1900名科学家的支持。
《自然》杂志3月底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600多名参与调查的美国科研人员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表示正考虑离开美国,欧洲和加拿大是他们的首选目的地。
欧洲多地高校表示,近期收到越来越多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求职申请。其中,法国是“抢人”动作最快的国家之一。据法国《解放报》报道,法国负责高等教育和科研的部长级代表菲利普·巴蒂斯特致信该国研究机构及大学,希望为考虑离开美国的科研人员提供接纳方案,并要求相关机构就优先引进的技术和研究领域提出建议。
其他欧洲国家的科研机构也感受到美国的“人才流失潮”。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发言人向美国《科学》杂志透露,他们今年收到大量来自美国的申请,主要来自希望返回欧洲的科研人员。
很遗憾,亚洲没有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高端人才,佷起作用。
海南大学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核心技术与系列产品,包括全球领先的脑机接口专用芯片、神经信号采集系统、神经信号调控系统及神经元定位系统。
作为海南大学脑机芯片神经工程团队的领军人物,殷明教授于2020年从美国全职引进,主导了植入式脑机接口核心技术的研发。他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开发了多款高性能芯片,实现了从神经信号采集、调控到无线传输的全链条技术自主可控。
通过deepseek了解到,截至2025年4月,乌克兰人才在中国的规模呈现多层次分布,主要分为两类:
一、广义乌克兰在华人口总人数约3万人
根据2025年最新报道,中国境内定居的乌克兰人总数约3万,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及经济活跃地区(如义乌、深圳)。其中76%为女性,职业涵盖电商直播、语言服务、国际教育等领域。
2018年乌克兰在华人口约1000人,至2023年增长至1500人,年均增长率7%。预计到2025年总人数将达到2000人(此数据可能与上述3万人存在统计口径差异,可能仅指纳入官方统计的特定人才群体)。
二、高端技术人才与专家
截至2024年底,通过政府计划、企业合作引进的乌克兰专家约1000-1500人,集中在军工、航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
黑龙江省(300-500人):材料科学、航空航天专家,如哈工大与乌克兰合作团队;
重庆市(200-300人):航空发动机和船舶动力专家,如天骄航空项目;
广东省(100-150人):AI算法、精密制造领域专家,如华为深圳研究院团队。
乌克兰专家在航空材料(如国产大飞机研发)、航天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改进)、军事技术等领域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推动中国新增2000多个科研项目,缩短关键技术研发周期。例如,安东诺夫设计局前工程师参与中国航空项目,马达西奇公司专家助力发动机技术提升。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计划、企业技术并购(如隆鑫通用收购乌克兰航空企业)、高校双聘教授等方式吸引人才,并提供安家费、人才公寓、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现在也是“三招三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