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六大经济关系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点强调了六大经济关系,也是商机:
1. 首次提国内经济工作与国际经贸斗争的统筹
要求以国内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凌行径。这一关系体现了在贸易摩擦加剧背景下,既要扩大高水平开放,也要加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2. 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
会议提出“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四稳”目标,强调通过加快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适时降准降息等政策稳定经济基本盘,同时防范化解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例如,要求“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体现了政策对冲与风险防范的协同。
3. 内需与外需的协同发力
在扩大内需方面,会议要求“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并加码“两新”(新消费、新投资)和“两重”(重大战略、重点安全领域)政策。
在外需方面,提出“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支持企业“走出去”以应对关税冲击。
4.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并进
会议明确要求“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同时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等措施,为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支持。这体现了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支柱产业培育的协同发展路径。
5. 政策工具创新与既有框架的衔接
会议提出“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延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的同时,通过定向支持科技创新、消费等领域实现精准调控。例如,“养老再贷款”和“科技板”均为针对特定领域的新工具,既保持了政策连贯性,又增强了灵活性。
6.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联动
强调“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力度,通过制度型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2025年一季度消费市场拉动显著,全国超1.2亿人次享受补贴,带动销售额超7200亿元。
地方创新模式:
河北“政银企协同+流程再造”提升补贴效率;
江苏“三大便利举措”简化申领流程;
贵州针对家装厨卫监管难点实施专项治理。
电商平台助力:京东覆盖200多品类服务,苏宁追加高端机型补贴,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换新。
迎接银发旅游浪潮,当前银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老年群体正成为旅游消费的核心增长极。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政策支持、产品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多重驱动。
消费特征与未来趋势
1、需求分层与个性化
兴趣驱动:老年游客偏好历史文化(如博物馆、民俗村落)、自然风光(如避暑胜地、赏花线路)及社交活动(如集体生日、健康讲座)。
品质优先:新一代银发族更关注住宿舒适度(独立房间、管家服务)、餐饮特色(低盐养生餐)及科技便利性(智能行程规划)。
2、未来增长点
“候鸟式”旅居:广东、海南等地开发避寒/避暑季节性产品,吸引北方老年人长期居住。
数字适老化:黄山景区试点AI旅行助手,提供语音导览和定制行程;VR景点预览技术简化操作界面,降低数字鸿沟。
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2025年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工作要点》,部署4个方面重点任务包括: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化转型,发挥绿色化转型对数字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
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系统性“数字手术刀”改造模式。
首次提出对电力、冶金、石化等八大传统行业实施“数字技术+绿色化”的精准赋能方案。例如,钢铁行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监测碳排放,优化生产流程后吨钢能耗下降15%;建筑行业借助BIM技术实现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雄安新区某项目综合节能率超50%。这种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技术改造的单一维度,形成“技术+数据+场景”的立体化改造框架:
二是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化重构:从能耗中心转向低碳枢纽
创新性地将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升级作为双化协同的基础支撑,提出两大突破性方向:
数据中心“绿色心脏”改造:通过液冷技术、能效诊断和“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将扩容,例如浙江某数据中心通过液冷技术降低能耗40%。同时建立全国一体化算力调度平台,促进算力资源与西部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协同发展,形成“东数西算+绿电”的低碳闭环。
通信网络节能革新:推广5G基站共建共享和智能关断技术(中国移动相关技术年省电超20亿度),并通过高压直流供电、机房微模块集成等新技术降低通信能耗。
三是政策协同与生态构建:制度创新驱动技术市场双循环
突破性地将政策工具包与市场机制联动,形成“技术攻关-标准引领-金融支撑-人才保障”的四维生态。
案例:酿酒业怎么做?
4月8日,位于谷城县石花镇的湖北省石花酿酒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石花慧酿云”平台已上线运行,全面启用自动泡粮蒸粮、立体恒温发酵、机器人装甑等系统,正式开启“数字酿造”。酒香浓郁的智能化酿酒车间内,5台红色机器人挥舞手臂,有节奏地将酒醅精准铺入甑锅里;实时更新的“石花慧酿云”平台大屏前,有着30年酿酒经验的刘忠军紧盯各种数据和红外成像画面,监督机器人“轻撒匀铺”。
公司把传统酿造技艺的15道工序、57个环节、198项工艺转化为精确数据,在监控大屏上实时更新;车间内智能生产线全速运转,智能机器人自动完成投料、蒸煮、发酵、蒸馏等一道道工序,仅有18名技术工人来回巡检。
叁、前置仓与服装定制
4月1日,“天门衣尚”海外仓正式开仓。目前,天门在泰国建设的东盟海外仓、在美国建设的洛杉矶海外仓已投入运营,匈牙利、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四国海外仓正在建设中。
天门设有前置仓和国内直采中心,可做到现金直采,其中前置仓引入3D虚拟样衣技术,整合设计研发团队,让没有独立开款能力的中小型卖家可以共享前沿潮流,降低开发成本,同时帮助商家解决出海头程物流、报关清关等相关问题,在园区实现一站式出海。
前置仓是一种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仓配模式,通过在城市社区周边(通常3公里内)设置中小型仓库(面积100-500平方米),提前存储生鲜、快消品等高需求商品,实现订单的即时分拣、快速配送(通常在30分钟至1小时内完成)。其核心目标是解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前置仓引入3D虚拟样衣技术,实质上就是服装定制。
3D人体扫描设备:在前置仓内配置高精度三维扫描仪(如激光扫描仪或结构光扫描仪),用于实时采集用户体型数据。例如,通过非接触式扫描技术,在10秒内完成全身数据采集,误差控制在±1mm以内。
用户体型数据获取:通过扫描生成三维人体模型,并提取关键尺寸(如胸围、腰围、肩宽等)。部分系统支持历史数据存储,便于用户后续试衣时直接调用。
肆、“理工知链”
终于有了这个平台。
武汉理工大学推出“理工知链——面向科创成果转化的智慧大脑”项目,以“AI经纪人”角色精准破解产学研对接难题,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装上“智能引擎”。
传统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依赖熟人和朋友推荐,效率低、匹配度差。平台通过大模型智能体和推荐引擎技术,实现了“需求洞察智能化”
作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关键抓手,这一项目以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为技术底座,整合300万条规模以上企业数据、20万项高价值专利、3万条区域产业动态数据及30万项高校科技成果,构建“数据—技术—场景”产业创新生态闭环。
输入“宜昌市西陵区”,平台“思考”片刻后即生成该区域产业图谱,并推荐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等领域专家团队。
再比如,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若计划去广东省,平台可实时输出广东省材料行业企业名录,涵盖联系方式、技术需求等关键信息,变“盲选对接”为“精准触达”。
“理工知链”通过搭建高校、政府、企业三端协同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好,这样的公司肯定挣钱。
与湖北省科创供应链平台相似。
不同点
湖北省科创供应链平台:面向全省企业,覆盖技术、金融、人才、场景四大领域,服务对象包括中小微企业、科研机构及金融机构。例如,2024年撮合需求超1万项,涉及光电子、生物医疗等产业。
理工知链:聚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主要服务对象为武汉理工大学及其合作企业,尤其关注“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初一公里”难题,例如专利技术产业化。
伍、引进人才
美国政府近期因哈佛大学拒绝其提出的对学校管理结构等大幅改革的要求,宣布冻结对该校总额为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已因类似原因威胁削减多所高校的资金,此举对在美国的科研人才造成冲击。
《自然》杂志3月底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600多名参与调查的美国科研人员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表示正考虑离开美国,欧洲和加拿大是他们的首选目的地。
欧洲多地高校表示,近期收到越来越多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求职申请。其中,法国是“抢人”动作最快的国家之一。据法国《解放报》报道,法国负责高等教育和科研的部长级代表菲利普·巴蒂斯特致信该国研究机构及大学,希望为考虑离开美国的科研人员提供接纳方案,并要求相关机构就优先引进的技术和研究领域提出建议。
其他欧洲国家的科研机构也感受到美国的“人才流失潮”。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发言人向美国《科学》杂志透露,他们今年收到大量来自美国的申请,主要来自希望返回欧洲的科研人员。
很遗憾,亚洲没有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高端人才,佷起作用。
海南大学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核心技术与系列产品,包括全球领先的脑机接口专用芯片、神经信号采集系统、神经信号调控系统及神经元定位系统。
作为海南大学脑机芯片神经工程团队的领军人物,殷明教授于2020年从美国全职引进,主导了植入式脑机接口核心技术的研发。他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开发了多款高性能芯片,实现了从神经信号采集、调控到无线传输的全链条技术自主可控。
通过deepseek了解到,截至2025年4月,乌克兰人才在中国的规模呈现多层次分布,主要分为两类:
一、广义乌克兰在华人口总人数约3万人
根据2025年最新报道,中国境内定居的乌克兰人总数约3万,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及经济活跃地区(如义乌、深圳)。其中76%为女性,职业涵盖电商直播、语言服务、国际教育等领域。
二、高端技术人才与专家
截至2024年底,通过政府计划、企业合作引进的乌克兰专家约1000-1500人,集中在军工、航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
黑龙江省(300-500人):材料科学、航空航天专家,如哈工大与乌克兰合作团队;
重庆市(200-300人):航空发动机和船舶动力专家,如天骄航空项目;
广东省(100-150人):AI算法、精密制造领域专家,如华为深圳研究院团队。
现在也是“三招三引”的机会。
陆、校友招商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政策落地,传统依赖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的“政策洼地”模式被打破,招商引资正转向以产业生态为核心的竞争新范式。
一、传统模式困境:政策内卷的不可持续性
二、新模式核心:产业生态构建的四大维度
1、产业链网络化协同
2、场景化市场机会供给
3、资本与生态双轮驱动
4、全生命周期服务升级
光谷的招商引资新模式以“全球联动+精准对接+产业生态”为核心,形成五大创新体系,突破传统政策依赖,转向资源整合与生态构建。
一、生态圈招商:校友经济驱动全球产业链整合
1、“专班-高校”全球联动机制
建立“一个专班对接一所高校”的垂直服务体系,深度绑定武大、华科大等7所本地双一流高校,并拓展至清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全球院校。例如:
2025年4月,光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对接湖北籍太阳能领域校友,推动技术合作;
清华校友企业家考察九峰山实验室,评估光谷半导体产业生态适配性。
2、“校友-链主”共生模式
通过校友资源精准引入链主企业,形成“一位校友带动一条产业链”效应:小米智能家电工厂:依托武大“雷军班”输送人才,联动华科大共建实验室,吸引200余名高校毕业生加入;
海尔华中生态研发中心:华科大校友周云杰牵线,孵化12家科技企业,实现6项技术直通产业链。
二、资本招商:“财政+资本+信贷”三位一体撬动投资
1、政府引导基金牵引
国有企业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直接投资重大产业项目,例如:
亿纬锂能储能总部获30亿元校友投资,同步建设储能技术研究院;
支持光谷上市公司全球并购优质项目,如华工科技并购海外激光技术企业。
2、社会资本协同放大
举办投融资对接会,联合头部金融机构(如产投基金)定向支持产业链上下游。2025年已撬动超200亿元社会资本投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
三、场景招商:从政策优惠转向市场机会供给
1、开放场景试验场
为新兴技术提供应用场景,例如:
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开放5G+机器人测试场景,吸引30余家AI企业入驻;
2、场景与项目同步落地
通过场景设计反向定制招商,例如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博览会上,光谷展示的数字化设备直接促成5家机器人企业签约。
四、产业链招商:AI驱动精准图谱匹配
1、“招商三色图”动态导航
利用AI整合行业数据,绘制产业链热力分布图(红/黄/绿区),智能筛选目标企业并规划招商路径。例如:
激光产业锁定“红色缺口区”,定向引进德国激光传感器企业;
显示面板产业链通过“绿色饱和区”分析,暂停低端环节招商,聚焦OLED材料研发。
2、链主企业生态共建
围绕小米、华工科技等链主企业,定制配套政策:
小米工厂周边布局上海本特勒汇等30家配套企业,缩短供应链半径至5公里;
华工科技联合湖北实验室攻关“卡脖子”技术,共享中试平台降低企业研发风险。
五、人才科创招商:大科学装置吸附尖端资源
1、“实验室-产业”直通机制
依托九峰山实验室、光谷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吸引顶尖科学家团队:
2025年引进3位诺贝尔奖得主导航的量子计算项目;
开放脉冲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为半导体材料企业提供免费测试服务。
2、创业生态闭环支持
设立院士成果转化基金,实施“第一笔订单担保计划”,例如:
为华科大校友早期项目提供首单100万元政府采购担保;
光谷科创供应链平台匹配3000家企业需求,促成150项技术转让。
柒、民营经济
4月27日,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聚焦创新、人才、融资、梯次培育、市场、环境等6大方面,提出了20条新举措,明确5个重大专项和69个具体责任事项。
2024年,武汉市民营企业数量首次突破百万家,达到102.5万家,同比增长18.5%,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四。全市近2万家“四上”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4.3%;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0%;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民营企业占比79.3%,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武汉市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这次提出的《若干措施》中,武汉首次提出着力发展“根企业”理念,逐步提高全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并明确支持民营企业“担纲”创新,逐年提升科技研发、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比例,逐步达到70%。
所谓“根企业”,指的是具有源头创新能力、生态引领能力和长期成长性的企业,是深深扎根于武汉,与城市发展高度契合、共生共荣、双向奔赴的企业,也是敢闯敢拼、向新而行,能持续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企业。
为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集群竞争力,武汉市将完善创业培训等“四创联动”支持创新体系,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创业者、好项目落地,成为“根企业”的源头活水,同时出台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种苗工程”,靶向支持幼苗层“陪跑”、青苗层“合伙”、壮苗层“出穗”,全面对标科创板的模式,培育武汉的未来企业,培育未来10年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型领军企业。
聚焦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政府项目和场景“难进入”“难首试”问题,武汉还提出政府采购将加大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轮次等民营企业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推动数字化转型、产业链融通、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场景向民营企业开发,并支持民企融入“两重”“两新”、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国家在汉布局的重大战略,协调推动民营企业与央国企创新合作。
今年一季度,武汉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连续15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大部分由民营企业贡献。同期,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0425项,民企登记占企业登记类的比例达78%。一个个“根企业”,正在武汉破土而出。
上海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以下创新点,值得湖北等地区借鉴:
一、政策设计的创新性
风险补偿精准化:打破传统“一刀切”的补偿模式,针对科技、绿色低碳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融资痛点,取消0.5%的不良贷款补偿门槛,允许银行在更高风险容忍度下放贷。此举直接降低银行对新兴产业的放贷顾虑,例如绿色燃料、虚拟电厂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将更易获得资金支持。
补偿比例动态优化:补偿比例从原有基础上提升至55%,首次贷款再额外增加5%,形成“首次贷款优待+重点行业倾斜”双重激励。这不仅缓解中小微企业“首贷难”问题,还通过差异化政策引导资本向战略产业集中。
政策协同叠加效应:将不良贷款补偿与技术改造再贷款、贴息政策叠加使用,例如民营企业申请科技创新贷款时,可同时享受补偿政策和最高1.5%的政府贴息。这种组合拳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同步。
二、技术工具的应用创新
区块链赋能供应链金融: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供应链管理,例如通过供应链票据业务实现上下游企业信用穿透,将核心企业信用传导至中小供应商,解决其抵押物不足难题。上海已有案例显示,此举使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提升30%以上。
大数据风控与动态监管:依托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风险+信用”分级评估模型,动态调整企业授信额度。例如,对首次贷款企业优先匹配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低于1%),降低金融机构尽调成本。
三、机制创新的可持续性
动态调整与长期承诺:政策明确将补偿比例提升至55%的机制延续至2026年,并配套动态调整市场监管领域失信惩戒清单,形成“短期激励+长期承诺”的政策稳定性,增强企业信心。
法治化保障与纠错机制:建立信用修复集体救助机制,对因市场波动导致的临时性失信企业提供修复通道,避免“一票否决”式惩戒。同时通过立法保障(如《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固化政策成果。
四、对湖北的借鉴方向
精准定位重点产业:可参考上海模式,针对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定制风险补偿政策。例如对“武鄂黄黄”光谷科创走廊企业,可试点取消不良贷款门槛,提升补偿比例至60%。
下沉融资服务中心:学习上海在产业园区设立融资服务中心的经验,推动湖北“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襄十随神”等区域的融资服务下沉至县区级,提供“无还本续贷”“订单贷款”等特色产品。
供应链金融创新:结合湖北汽车、钢铁等产业链优势,推广区块链技术应用。例如东风汽车可牵头建立供应链票据平台,为中小零部件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
政策协同与叠加设计:将绿色金融与科技创新政策结合,例如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项目,叠加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补偿与技改贴息,形成综合支持效应。
强化法治化保障:借鉴上海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的经验,湖北可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修订,明确风险补偿、信用修复等机制的法治化路径。
捌、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是教育部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设立的重要平台,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首批名单公布时间是2022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首批1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包括84所“双一流”高校和10所职业院校,涵盖综合类、理工类、职业院校等多种类型。
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目标,通过以下路径实现:
课程体系创新:如太原理工大学构建“专创通识+双创核心+课程双创”全覆盖课程体系,宁夏大学开发数字化教材和微专业,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将双创教育与专业建设结合。
产教融合与国际化:四川大学联合企业设立“大创企业命题组”,温州大学在意大利、美国设立分校及孵化器,宁夏大学通过中阿博览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与赛事驱动:兰州理工大学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为龙头,累计获1金13银47铜;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全球顶级藏彩牦牛骨瓷》项目获“互联网+”大赛金奖。
湖北省共有6所高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具体包括: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武汉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湖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就很牛。
——成立背景与初期架构(2008年)
启明学院成立于2008年9月6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与丝宝集团联合创办,旨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示范。学院成立时定位为独立建制的教学特区,直属华中科技大学管理,下设学院办公室、创新联盟、创新联盟委员会等机构。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因对学院理念的高度认同和支持,被聘为永久名誉院长。
——早期发展与教学模式创新(2008-2010年)
启明学院自成立起即贯彻“开放办学、创新机制、学科交叉、拔尖示范”的办学思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允许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跨专业选课,并引入“特别学分制”“专业导师制”等灵活机制。
学院课堂高度开放,邀请杨叔子、潘垣等院士授课,引导学生参与市场需求调查和业界技术研究。
2007年,联创团队学生陈志峰(环境工程专业)在微软“创新杯”全球总决赛中斩获IT挑战赛一等奖,成为学院早期创新实践的代表性成果。
——实验班体系扩展与学科交叉(2010年代)
2010年后,启明学院逐步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形成覆盖多学科的实验班体系:
实验班建设:将原少年班、数理提高班等传统项目与教育部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结合,形成44类实验班,包括计算机、机械、临床医学等本硕博贯通培养项目。
学科交叉平台: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生态,如光电国家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为跨学科合作提供支撑。
——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影响(2010年代至今)
启明学院通过赛事驱动、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