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日有一个惊人的消息:安徽汽车产业跃居全国第一。
根据2025年1-2月最新数据,全国汽车产量前十省份为:
安徽(44.5万辆)
广东(37.65万辆)
江苏(37.16万辆)
山东(32.14万辆)
重庆(32.02万辆)
陕西(28.02万辆)
浙江(23.13万辆)
湖南(22.78万辆)
河南(22.21万辆)
北京(22.21万辆)。
湖北排名第十二位,产量15.98万辆,同比减少6万辆。其下滑与产业转型滞后、新能源布局较慢有关,但2024年湖北已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0%的目标,未来或迎调整。
安徽的主要措施:
全产业链布局与产业集群建设:安徽通过引入奇瑞、江淮、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整车企业,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格局,覆盖纯电、混动、氢燃料技术路线,构建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省拥有7家整车企业和超1400家零部件企业,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政策连续性与创新生态培育:安徽政府注重政策延续性,“一任接着一任干”,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科创高地,并建立省未来产业先导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平台,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80%。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13家。
新能源化转型与智能网联布局: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47.2%,较上年提升12.3个百分点,并前瞻布局“三智一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芯片)领域,开放智能网联测试道路超2500公里,合肥入选国家级“车路云一体化”试点。
出口导向与国际化战略:安徽整车出口连续保持全国首位,2024年出口95.4万辆,占全国总量1/4,奇瑞等企业通过海外布局巩固全球市场竞争力。
营商环境优化与基础设施配套:推出329项高频涉企政务服务“免提交材料”政策,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73.8万个(乡镇覆盖率97%),并通过“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至41%。
安徽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创新驱动和政策支持实现弯道超车,而湖北需加速新能源转型以重振竞争力。当前格局凸显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区域经济地位的颠覆性影响。
作为中部人,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安徽的“脱中入长”战略。
安徽从传统“中部省份”转向深度融入长三角的过程,既是地理区位优势的释放,更是政策导向与主动改革的结果。
一是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奠定基础
安徽的区位具有全国独特性:其东部(如滁州、马鞍山)直接与江苏接壤,处于长三角核心区辐射范围内;而西部(如六安、阜阳)则更接近中部经济腹地。这种“半长半中”的格局,使其既能承接长三角产业外溢,又可作为中部与东部联动的枢纽。例如,滁州通过滁宁城际铁路与南京实现20分钟通勤,成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
二是行政区划调整与政策升级
巢湖“三分”重构区域格局:2011年巢湖地级市撤销,原辖区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这一调整强化了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辐射能力,并推动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协同。合肥通过吸纳庐江县等资源,加速向东扩张,形成“合肥-芜湖”双核驱动格局。
加入长三角城市群:2016年安徽全域正式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范围,政策层面获得税收优惠、土地指标等支持。例如,2025年安徽获批筹建合肥瑶海、滁州浦口南谯等四大开发区(总面积2763公顷),直接对标长三角产业需求。
三是基础设施与产业协同的突破
交通网络“无缝衔接”:安徽加密与长三角的交通网,建成8条高铁、15条高速,滁州、马鞍山等城市与南京形成“1小时通勤圈”。扬马巢城际铁路的规划,进一步打通安徽与长三角的物流、人才流动通道。
产业承接与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合肥瑶海开发区聚焦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依托比亚迪、蔚来等企业打造超级工厂。
新兴产业布局:滁州浦口南谯开发区承接南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链外溢,并与南京试行“双管委会”模式,探索税收分成等创新机制。
低空经济与新材料:滁州借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资源,吸引12家无人机头部企业落户;马鞍山博望开发区建设国产大飞机供应链基地。
四是人才政策与区域治理创新
跨省人才共享机制:滁州推行“双城社保互通”,南京人才在滁州可无缝享受医保、养老等待遇;合肥推出“院士创业直接配地”政策,吸引高端人才。
政务服务“同城化”:安徽与长三角实现14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南京市民在滁州注册企业可次日领取营业执照。滁州“亭城英才卡”集成数十项权益,近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超1600名。
五是经济成果与区域地位跃升
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安徽人均收入比湖南高1100元,比河南高近5000元,成为中部“收入强省”。
产业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跻身长三角核心供应链。
此外,来自青岛的安徽省长王清宪对工业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战略布局,是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跃升为工业强省的关键动力。
一是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融入国家战略
借势长三角一体化:王清宪将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视为“最大的势”,通过承接长三角产业外溢,实现60%的省重点项目投资来自长三角企业。高铁网络(2400公里全国最长)和低成本要素(土地、劳动力)吸引高端制造业集聚,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格局。
“三地一区”蓝图: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绿色转型区”定位,安徽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十大新兴产业,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十。
二是产业推进机制:市场化与政府效能结合
“链长制”与专班推进:设立十大新兴产业专班,由省领导担任“链长”,统筹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解决产业链问题并制定政策。例如,王清宪亲自担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长,推动长鑫存储、京东方等企业形成300余家上下游配套集群。
“双招双引”高强度对接:2021年省政府班子累计会见企业家5075人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吸引蔚来、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落户。例如,比亚迪合肥基地从动工到首车下线仅10个月,体现“安徽速度”。
三是创新驱动与生态构建:科创赋能产业
科创资源转化:依托中科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推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产业化。量子通信卫星、动态存储芯片等技术全球领先,2024年量子科技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转型:建设“羚羊”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3万家规上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目标2025年实现全覆盖。合肥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形成全国竞争力。
四是区域协同与生态优化:聚焦皖北振兴(学习苏北)
四大重点产业集群攻坚:2024年启动皖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采取“集中资源+联合招商”模式,吸引央企、民企共建产业园区,提升皖北新型工业化水平。
营商环境改革:推出政务服务“免提交材料”政策,建立政企沟通“直通车”,并设立2220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机制支持企业创新。
五是成果与未来布局:新质生产力引领
产业爆发力: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0.5%,光伏制造业营收全国第三,集成电路、显示驱动芯片市占率全球第一。
未来赛道布局:聚焦空天信息、合成生物、聚变能源等未来产业,2024年启动“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低空经济、量子技术规模化应用。
王清宪以“市场逻辑+政府有为”的治理思维,通过战略借势、创新赋能和生态优化,重塑了安徽工业竞争力。其经验表明,地方政府需兼具产业洞察力、资源整合力和政策执行力,才能在区域竞合中实现“逆袭”。
看到安徽的成绩,山西融入京津冀的战略也在加快推进。上周给山西朔州的政协委员培训班中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
山西近年来通过政策牵引、产业协同、生态共建和基础设施联通,逐步突破传统“中部省份”定位,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
一是政策顶层设计与战略升级
国家政策支持与区域联动机制:自201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以来,山西被定位为京津冀向中西部辐射的“战略支撑带”,重点在生态、能源、交通等领域深化合作。2021年山西发布《“十四五”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融合发展实现高水平崛起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交通瓶颈、形成能源合作长效机制,到2035年全面实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5年山西代表团进一步建议国家将山西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强化四省市互补性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支持。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枢纽作用:2022年启动的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太原-忻州)成为山西融入京津冀的核心抓手。该区域以雄忻高铁、108国道为轴线,建设产业承接区、科创共同体和开放平台,并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速铁路,打造“京津冀—成渝主轴”交通节点。
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突破
交通网络无缝衔接:高铁与高速:推进雄忻高铁、长治至邯郸至聊城高铁建设,加密与京津冀的跨省通道;太忻大道(太原段)等核心项目加速落地,形成“1小时通勤圈”。
航空与物流:提升太原机场航线网络,与京津冀共建华北机场群;深化与天津港合作,实现陆港、海港、空港“三港联动”。
能源通道与清洁供应:山西作为能源大省,通过扩大晋电外输规模、增加煤层气供应(如向雄安新区输气)以及建设大型光伏和风电基地,成为京津冀的“清洁能源保障区”。
三是产业协同与创新生态构建
产业承接与集群升级:重点布局信创、半导体、大数据、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建设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如太忻经济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
与京津冀共建“京津冀晋科创共同体”,联合设立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基金,吸引京津科技资源向山西集聚。
现代服务业与文旅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打造京津冀“后花园”,建设太行山红色旅游合作区、大同康养产业区,并协同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四是生态屏障与区域环境治理
生态修复与污染联防联控:山西作为京津冀“上风上水区”,持续推进“两山七河”(太行山、吕梁山及汾河等七大河流)生态治理,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并参与永定河生态廊道共建。
阳泉、长治、晋城纳入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淘汰高耗能产业,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晋西北生态公益林纳入国家级补偿范围,探索建立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综合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
五是区域合作机制与社会民生共享
教育医疗与公共服务共建:与京津冀实现14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如联合高校设立分院)、医疗联合体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市场化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学习京津冀经验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探索跨区域园区共建模式(如“双管委会”机制),吸引京津冀企业通过资本注入、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山西产业升级。
山西通过政策借势、基建先行、产业转型和生态共建,逐步从“中部跟随者”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与者”。其核心逻辑在于以能源保障和生态服务换取京津冀资源外溢,同时通过交通、产业、科创的深度绑定重塑区域经济地位。未来随着雄忻高铁等关键项目落地,山西或将成为京津冀辐射中西部的重要支点。
其实,江西也在蠢蠢欲动。
江西融入长三角的战略路径与关键举措
江西近年来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文旅深度融合、科创飞地共建及民生共享机制等举措,加速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步从“长三角腹地”向“协同发展参与者”转变。
一是基础设施“硬联通”:缩短时空距离
综合交通网络加密:
铁路:建成沪昆、安九、合福、杭昌等4条高铁线路,南昌至上海每日开行51.5对高铁列车,实现与长三角核心城市“3小时通勤圈”。
公路:G60沪昆高速改扩建工程预计2025年底完工,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的“主动脉”;已建成6条通达长三角的高速公路。
水运与航空:九江港至上海港集装箱班轮承运量同比增长18.3%,南昌昌北机场开通至上海、南京等7条货运航线,浙赣运河前期研究启动。
物流与开放通道建设:南昌、上饶与宁波港合作开通铁海联运“天天班”,推动形成“陆港-海港”联动体系,提升区域物流效率。
二是产业协作深化:融入长三角产业链
先进制造业承接与升级
航空产业:南昌航空城打造全国首个国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中国商飞(江西)公司预计2024年交付C919大部件及ARJ21飞机36架,配套企业遍布长三角。
新能源与光伏:上饶经开区引进晶科能源、蜂巢能源等长三角企业,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科技合作产业园,光伏电池片日产能超350万片。
农业与文旅协同
农业保障:连续15年在长三角举办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年供应长三角稻谷400万吨、生猪260万头,“江西小炒”享誉江浙沪。
文旅融合:与浙江、安徽、福建共建“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国庆期间40%的国内游客来自长三角,上饶“联盟花园”成跨省文旅标杆。
三是科创协同创新:飞地模式与资源转化
科创飞地与联合体建设:江西在长三角设立27家科创飞地,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创新协同中心;引进24家长三角企业、高校共建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形成“研发在长三角、转化在江西”的协同模式。
产学研深度合作:鹰潭14家企业与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合作落地10项科研成果,九江在上海等地建立8家人才飞地,景德镇布局航空航天、特种陶瓷等跨区域创新中心(距离武汉越来越远了)。
四是民生共享与机制协同:打破省际壁垒
政务服务与人才互通:实现14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选派49名干部赴长三角挂职学习,引入上海瑞金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等共建区域医疗中心。
区域合作机制拓展:成立“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上饶、九江等地与上海松江区、金山区签署战略协议,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和金融合作(如上交所设立江西服务基地)。
江西通过交通破局、产业嵌入、科创借势和民生共享,初步实现与长三角的“双向奔赴”。其逻辑在于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承接长三角外溢资源,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和生态共建提升自身发展能级。未来,随着G60科创走廊深化、浙赣运河推进及大飞机集群扩容,江西或将成为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重要支点,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