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2930:中部会不会再塌陷?
2025-03-25 09:14:43   来源:今日湖北

周日有一个惊人的消息:安徽汽车产业跃居全国第一

根据20251-2月最新数据,全国汽车产量前十省份为:

安徽(44.5万辆)

广东(37.65万辆)

江苏(37.16万辆)

山东(32.14万辆)

重庆(32.02万辆)

陕西(28.02万辆)

浙江(23.13万辆)

湖南(22.78万辆)

河南(22.21万辆)

北京(22.21万辆)。

湖北排名第十二位,产量15.98万辆,同比减少6万辆。其下滑与产业转型滞后、新能源布局较慢有关,但2024年湖北已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0%的目标,未来或迎调整。

安徽的主要措施

全产业链布局与产业集群建设安徽通过引入奇瑞、江淮、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整车企业,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格局,覆盖纯电、混动、氢燃料技术路线,构建了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省拥有7家整车企业和超1400家零部件企业,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政策连续性与创新生态培育安徽政府注重政策延续性,一任接着一任干,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科创高地,并建立省未来产业先导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平台,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80%。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13家。

新能源化转型与智能网联布局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47.2%,较上年提升12.3个百分点,并前瞻布局三智一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芯片)领域,开放智能网联测试道路超2500公里,合肥入选国家级车路云一体化试点。

出口导向与国际化战略安徽整车出口连续保持全国首位,2024年出口95.4万辆,占全国总量1/4,奇瑞等企业通过海外布局巩固全球市场竞争力。

营商环境优化与基础设施配套推出329项高频涉企政务服务免提交材料政策,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73.8万个(乡镇覆盖率97%),并通过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至41%

安徽通过全产业链整合、创新驱动和政策支持实现弯道超车,而湖北需加速新能源转型以重振竞争力。当前格局凸显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区域经济地位的颠覆性影响

作为中部人,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安徽脱中入长战略

安徽从传统中部省份转向深度融入长三角的过程,既是地理区位优势的释放,更是政策导向与主动改革的结果。

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奠定基础

安徽的区位具有全国独特性:其东部(如滁州、马鞍山)直接与江苏接壤,处于长三角核心区辐射范围内;而西部(如六安、阜阳)则更接近中部经济腹地。这种半长半中的格局,使其既能承接长三角产业外溢,又可作为中部与东部联动的枢纽。例如,滁州通过滁宁城际铁路与南京实现20分钟通勤,成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

行政区划调整与政策升级

巢湖三分重构区域格局2011年巢湖地级市撤销,原辖区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这一调整强化了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辐射能力,并推动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协同。合肥通过吸纳庐江县等资源,加速向东扩张,形成合肥-芜湖双核驱动格局。

加入长三角城市群2016年安徽全域正式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范围,政策层面获得税收优惠、土地指标等支持。例如,2025年安徽获批筹建合肥瑶海、滁州浦口南谯等四大开发区(总面积2763公顷),直接对标长三角产业需求。

基础设施与产业协同的突破

交通网络无缝衔接安徽加密与长三角的交通网,建成8条高铁、15条高速,滁州、马鞍山等城市与南京形成“1小时通勤圈。扬马巢城际铁路的规划,进一步打通安徽与长三角的物流、人才流动通道。


产业承接与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合肥瑶海开发区聚焦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依托比亚迪、蔚来等企业打造超级工厂

新兴产业布局:滁州浦口南谯开发区承接南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链外溢,并与南京试行双管委会模式,探索税收分成等创新机制

低空经济与新材料:滁州借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资源,吸引12家无人机头部企业落户;马鞍山博望开发区建设国产大飞机供应链基地。

人才政策与区域治理创新

跨省人才共享机制滁州推行双城社保互通,南京人才在滁州可无缝享受医保、养老等待遇;合肥推出院士创业直接配地政策,吸引高端人才。

政务服务同城化安徽与长三角实现14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南京市民在滁州注册企业可次日领取营业执照。滁州亭城英才卡集成数十项权益,近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超1600名。

经济成果与区域地位跃升

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安徽人均收入比湖南高1100元,比河南高近5000元,成为中部收入强省

产业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跻身长三角核心供应链。

此外,来自青岛的安徽省长王清宪对工业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战略布局,是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跃升为工业强省的关键动力。

一是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融入国家战略

借势长三角一体化:王清宪将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视为“最大的势”,通过承接长三角产业外溢,实现60%的省重点项目投资来自长三角企业。高铁网络(2400公里全国最长)和低成本要素(土地、劳动力)吸引高端制造业集聚,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格局。

“三地一区”蓝图: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绿色转型区”定位,安徽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十大新兴产业,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十。

二是产业推进机制:市场化与政府效能结合

“链长制”与专班推进:设立十大新兴产业专班,由省领导担任“链长”,统筹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解决产业链问题并制定政策。例如,王清宪亲自担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长,推动长鑫存储、京东方等企业形成300余家上下游配套集群。

“双招双引”高强度对接:2021年省政府班子累计会见企业家5075人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吸引蔚来、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落户。例如,比亚迪合肥基地从动工到首车下线仅10个月,体现“安徽速度”。

三是创新驱动与生态构建:科创赋能产业

科创资源转化:依托中科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推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产业化。量子通信卫星、动态存储芯片等技术全球领先,2024年量子科技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转型:建设“羚羊”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3万家规上企业启动数字化改造,目标2025年实现全覆盖。合肥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形成全国竞争力。

四是区域协同与生态优化:聚焦皖北振兴(学习苏北)

四大重点产业集群攻坚:2024年启动皖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采取“集中资源+联合招商”模式,吸引央企、民企共建产业园区,提升皖北新型工业化水平。

营商环境改革:推出政务服务“免提交材料”政策,建立政企沟通“直通车”,并设立2220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机制支持企业创新。

五是成果与未来布局:新质生产力引领

产业爆发力: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0.5%,光伏制造业营收全国第三,集成电路、显示驱动芯片市占率全球第一。

未来赛道布局:聚焦空天信息、合成生物、聚变能源等未来产业,2024年启动“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低空经济、量子技术规模化应用。

王清宪以“市场逻辑+政府有为”的治理思维,通过战略借势、创新赋能和生态优化,重塑了安徽工业竞争力。其经验表明,地方政府需兼具产业洞察力、资源整合力和政策执行力,才能在区域竞合中实现“逆袭”。

看到安徽的成绩,山西融入京津冀的战略也在加快推进。上周给山西朔州的政协委员培训班中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

山西近年来通过政策牵引、产业协同、生态共建和基础设施联通,逐步突破传统中部省份定位,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

政策顶层设计与战略升级

国家政策支持与区域联动机制201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以来,山西被定位为京津冀向中西部辐射的战略支撑带,重点在生态、能源、交通等领域深化合作。2021年山西发布《十四五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融合发展实现高水平崛起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交通瓶颈、形成能源合作长效机制,到2035年全面实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5年山西代表团进一步建议国家将山西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强化四省市互补性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支持。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枢纽作用2022年启动的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太原-忻州)成为山西融入京津冀的核心抓手。该区域以雄忻高铁、108国道为轴线,建设产业承接区、科创共同体和开放平台,并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速铁路,打造京津冀成渝主轴交通节点。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突破

交通网络无缝衔接高铁与高速:推进雄忻高铁、长治至邯郸至聊城高铁建设,加密与京津冀的跨省通道;太忻大道(太原段)等核心项目加速落地,形成“1小时通勤圈

航空与物流:提升太原机场航线网络,与京津冀共建华北机场群;深化与天津港合作,实现陆港、海港、空港三港联动

能源通道与清洁供应山西作为能源大省,通过扩大晋电外输规模、增加煤层气供应(如向雄安新区输气)以及建设大型光伏和风电基地,成为京津冀的清洁能源保障区

产业协同与创新生态构建

产业承接与集群升级重点布局信创、半导体、大数据、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建设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如太忻经济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

与京津冀共建京津冀晋科创共同体,联合设立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基金,吸引京津科技资源向山西集聚。

现代服务业与文旅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打造京津冀后花园,建设太行山红色旅游合作区、大同康养产业区,并协同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生态屏障与区域环境治理

生态修复与污染联防联控山西作为京津冀上风上水区,持续推进两山七河(太行山、吕梁山及汾河等七大河流)生态治理,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并参与永定河生态廊道共建。

阳泉、长治、晋城纳入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淘汰高耗能产业,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晋西北生态公益林纳入国家级补偿范围,探索建立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综合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

区域合作机制与社会民生共享

教育医疗与公共服务共建与京津冀实现14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如联合高校设立分院)、医疗联合体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市场化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学习京津冀经验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探索跨区域园区共建模式(如双管委会机制),吸引京津冀企业通过资本注入、股权置换等方式参与山西产业升级。

山西通过政策借势、基建先行、产业转型和生态共建,逐步从中部跟随者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与者。其核心逻辑在于以能源保障和生态服务换取京津冀资源外溢,同时通过交通、产业、科创的深度绑定重塑区域经济地位。未来随着雄忻高铁等关键项目落地,山西或将成为京津冀辐射中西部的重要支点。

其实,江西也在蠢蠢欲动。

江西融入长三角的战略路径与关键举措

江西近年来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文旅深度融合、科创飞地共建及民生共享机制等举措,加速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步从长三角腹地协同发展参与者转变。

基础设施硬联通:缩短时空距离

综合交通网络加密

铁路:建成沪昆、安九、合福、杭昌等4条高铁线路,南昌至上海每日开行51.5对高铁列车,实现与长三角核心城市“3小时通勤圈

公路:G60沪昆高速改扩建工程预计2025年底完工,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的主动脉;已建成6条通达长三角的高速公路。

水运与航空:九江港至上海港集装箱班轮承运量同比增长18.3%,南昌昌北机场开通至上海、南京等7条货运航线,浙赣运河前期研究启动。

物流与开放通道建设南昌、上饶与宁波港合作开通铁海联运天天班,推动形成陆港-海港联动体系,提升区域物流效率。

产业协作深化:融入长三角产业链

先进制造业承接与升级

航空产业:南昌航空城打造全国首个国产大飞机生产试飞中心,中国商飞(江西)公司预计2024年交付C919大部件及ARJ21飞机36架,配套企业遍布长三角。

新能源与光伏:上饶经开区引进晶科能源、蜂巢能源等长三角企业,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科技合作产业园,光伏电池片日产能超350万片。

农业与文旅协同

农业保障:连续15年在长三角举办绿色农产品展销会,年供应长三角稻谷400万吨、生猪260万头,江西小炒享誉江浙沪。

文旅融合:与浙江、安徽、福建共建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国庆期间40%的国内游客来自长三角,上饶联盟花园成跨省文旅标杆。

科创协同创新:飞地模式与资源转化

科创飞地与联合体建设江西在长三角设立27家科创飞地,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饶创新协同中心;引进24家长三角企业、高校共建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形成研发在长三角、转化在江西的协同模式。

产学研深度合作鹰潭14家企业与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合作落地10项科研成果,九江在上海等地建立8家人才飞地,景德镇布局航空航天、特种陶瓷等跨区域创新中心(距离武汉越来越远了)

民生共享与机制协同:打破省际壁垒

政务服务与人才互通实现14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选派49名干部赴长三角挂职学习,引入上海瑞金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等共建区域医疗中心。

区域合作机制拓展成立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上饶、九江等地与上海松江区、金山区签署战略协议,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和金融合作(如上交所设立江西服务基地)。

江西通过交通破局、产业嵌入、科创借势和民生共享,初步实现与长三角的双向奔赴。其逻辑在于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承接长三角外溢资源,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和生态共建提升自身发展能级。未来,随着G60科创走廊深化、浙赣运河推进及大飞机集群扩容,江西或将成为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重要支点,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