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25年经济工作的九大重点,也是企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机遇。
一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首发经济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涵盖了企业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首发经济不仅关注首次活动,还强调整个链式发展过程,包括新品研发、发布、展示、推广和销售的完整体系。
上海作为首发经济的先行者,自2015年率先提出抢抓首店经济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今,上海已经成为国内外品牌首发新品、新业态、新模式的首选之地。同时,随着首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品牌开始重视并积极参与首发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创新。
冰雪经济是指以冰雪资源为依托,通过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装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形态。
2024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已达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0053亿元。
银发经济,又称为老年产业或老龄产业,是指随着社会老龄化而产生的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产业。它涵盖的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卫生健康服务、家政服务、日常生活用品、保险业、金融理财、旅游娱乐、房地产、教育、咨询服务等。
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
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和挑战的迫切需要。
具体内容是: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等战略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这包括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并充分发挥好现有的居国家战略地位的研究院所或者高校的重要作用,推动各类科研力量高效协同作战,并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形成体系。
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要加强基础研究的系统布局和长期稳定支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明确各类科研机构的职责和使命,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布局建设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的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合肥的科学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内卷式”竞争通常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或组织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而进行的过度竞争。这种竞争方式往往伴随着低效率、重复劳动、缺乏创新和进步等问题。
三是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2024年10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司法部已经收到了一千多条意见和建议。草案内容涵盖了民营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投资融资、科技创新、服务保障、权益保护等。
多地已经开始探索如何规范涉企执法,如浙江省公安厅启动改革,破解企业困于多头检查的难题。
各地通过合并精简检查权力事项、分类分级处理检查事项、试行“逢检必扫”制度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对企业的上门检查次数。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自主开放:指一国或经济体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主动采取措施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单边开放:与对等开放、互惠开放、条约开放相对应,指无论对方是否对自己开放,一国或经济体都单方面、主动向对方扩大开放,具有不寻求对应开放、基本不受协议约束、不违反现行规则的特点。
制度型开放,指一国或经济体通过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国内制度与国际规则相容相通,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其特点是更加注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层面的对接和开放。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
商办用房,即商业办公用房,是指专门用于商业活动和办公用途的房地产类型。这类房产通常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区域,以满足企业和商户的日常运营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商办用房的类型和功能将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办公楼和零售店铺外,还将出现更多创新型的商业办公模式。
六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是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些内容在县域层面落实落地的重要体现。
七是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
区域战略涉及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对这些方面作出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谋划。
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区域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东、中、西、东北地区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深化产业协作,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这也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行政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例如,甘肃省与天津市、山东省签署东西部协作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产业合作项目195个,签约金额3062亿元,主要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等多个领域。
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也建立了对口合作机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兴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交流等多个重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海洋经济涵盖了直接获取海洋资源、加工和服务活动,以及与海洋相关的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根据国家制定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调查用)》,海洋经济可以分为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大类。其中,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等24大类行业;海洋相关产业则包括涉海设备制造、涉海原材料制造等上游相关产业,以及海洋产品再加工、批发与零售等下游相关产业。
根据《2023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渔民人均纯收入达3.2万元。我国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湾区经济则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城镇群与港湾地理聚变融合发展形成的、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的区域一体化经济形态。
比如,粤港澳湾区、长三角湾区、环渤海湾区。
还应该有湖区经济,湖区经济,是强调以保护和优化湖区生态系统为前提,以打造“水、绿、城、产、人”共同体为目标,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综合功能齐全、人居环境良好、城乡和谐发展的区域性经济网络。
2021年5月27日,环太湖科创圈诞生,由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和安徽省宣城市“两区六市”组成。
八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
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包括节约环保、健康舒适、自然和谐。这要求建筑在构建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还要注重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光热环境等,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策略,旨在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确保废物的安全处置,并防止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深圳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全面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建立“互联网+分类回收”模式、推行集贸市场等果蔬垃圾就近就地处理等措施,有效推动了深圳市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九是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制定促进生育政策。
就业支持计划是一个旨在促进劳动者积极就业,通过一系列补贴、培训计划、就业服务等项目帮助求职者尽快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综合性计划。
就业支持计划主要面向失业人群、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以及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群体。
这些群体可能由于技能不足、经验缺乏、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面临就业难题,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支持计划来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
近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医保局、国家移民管理局等10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吸引更多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和为国服务。
将留学回国人才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促进留学回国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留学人才回国创办企业,鼓励留学人才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留学回国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
优质本科扩容,将更加注重学科布局的均衡性和协调性,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同时,将更加注重内涵式建设,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等措施,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优质本科扩容也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发展,推动更多高校走向世界舞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近年来,为了应对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育的政策。涵盖了生育保险、生育休假、生育补贴、托育服务、教育、住房、就业等多个方面,旨在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负担,提高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
各国都有较为完整的政策。
法国:提供公立幼儿园和私立托儿所的大量补贴,确保每个家庭都能找到合适的照护选择。计划实施“生育假”,让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瑞典:拥有优厚的育儿假政策,父母可享受到高达480天的带薪育儿假。强调家庭友好的工作环境,许多公司提供弹性工作时间,支持员工在家办公。
新加坡:为家庭中的前两个孩子每个奖励11000新币(约合60100人民币),从第三个孩子开始,每个奖励13000新币(约合71034人民币)。政府还会为每个新生儿提供一定的教育储蓄账户。
韩国:给予育有1岁以下婴儿的家庭每月发放100万韩元(约合5450元人民币)补贴,此外还将一次性发放200万韩元的生育补贴。在就业方面,政府鼓励企业实施弹性工作时间和居家办公等政策。
这都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