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中国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抽样调查进入组织实施阶段,本次调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具体行动,将获得婚育观念、婚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新数据。
2024年10月11日国家统计局正式批准了中国人口与家庭发展状况抽样调查制度和方案。本次调查将抽取150个监测县、1500个社区(村居),调查样本30000人,调查内容将聚焦影响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了解家庭在生育养育方面的现实困难和需求,全面分析“不想生、不敢生”原因,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促进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提供科学依据。
这个消息让我想起上次推进“全面二孩”到“可生三孩”政策的统计系统生育调查。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听到这个消息,与我2014年7月15日中午听到全国实行公车改革的消息一样高兴。
对于人口变化最敏感的是统计系统。这个决策,最早源自一次统计调查。
2018年8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了内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部署,各地统计局近期开展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调研,反映2018年上半年出生人口和育龄妇女生育情况。调查范围包括市级、县级和乡镇三个层面接生量大的医院或助产机构;城市、镇、乡村三个层面的村级单位。
根据部分地市级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报告,地方统计局针对二孩政策实施效果、出生人口数量变化、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两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实地统计和调查。
对此现状,各地统计局判断生育意愿不高,尤其二孩生育意愿较弱,导致生育率依然维持较低水平。对此,各地统计局纷纷开出了“药方”,比如调整生育政策,给予生育、房租优惠补贴等。
福建南平市统计局(我的老家)报告指出,从2014年底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到2016年初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促进新生人口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新生人口增长不明显,2018年还有减少下降趋势。“建议未来计划生育政策需要在全面二孩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开。”
河南鹤壁市统计局认为,全面二孩政策并不能改变我国出生人口的长期萎缩趋势。如果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我国未来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快,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降低。为此,应让普通家庭愿意生、生得起、养得起、养得好孩子。“在”十三五“期间,中国人口政策应该从限制生育转变为鼓励生育”(十四五实现)。
鹤壁市统计局指出,国家应出台配套政策以辅助家庭养育。据估算,一个孩子出生前的费用为1.95万元,第1年养育费用为0.55万元,第2年养育费用为1.65万元,第3年养育费用为0.95万元。再加上其他杂费,初步计算,一个孩子在三岁之前的花费在10万元以上,所以政府有必要对养育小孩的家庭进行财政支持。
方式可以是直接补贴,比如产假延长并且国家进行补贴;一般来说,政府的教育投入和养老支出分别占GDP的5%和15%。因此,养育一个孩子相当于从政府获得了个人收入5%的教育补贴,但未来则贡献了个人收入15%来支撑社会养老体系(我也建议在个人所得税增加抚育扣除)。
很快,我在微博中直接建议:可生三孩。“全面二孩”是不可能的,“全面”者100%。现在最多是25-30%生二胎。
可以回顾这几年的政策变化。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
2014年,陕西通过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同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根据西安市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二孩政策实施的这5年多时间里,西安新生儿出生率相对稳定,二孩出生人口也一直保持在3.5万左右的稳定状态,在新生儿中二孩占比超30%。
2019年11月24日,我到昆明参加民进中央特约研究员参政议政务虚会。早上来晚上回。与著名的党国英教授同去机场。民进中央特约研究员大部分是党员。
座谈会上我建议对13个制度55项具体制度200多个措施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参政议政活动,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五个方面加以研究,实现知行合一,即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能力。
提了三个建议:把全面二孩改为可生三孩,加一层楼再加电梯,恢复五一黄金周增加避暑黄金周。哪怕实现一个也好。
在2020年9月上旬我给国家“十四五规划”的七个建议中,第六是“放开三孩生育”。
2021年2月20日,我再次提了一个消息:“全面二孩”政策应该改变,建议实施“可生三孩”政策。
希望此次调查,能够推出“放开生育”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