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由四川省国资委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组建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正式成立。基金采用母子基金架构,母基金整体规模100亿元。
基金将专项支持高校科技项目研发、孵化及产业化,推动重大关键技术优先在基金平台孵化并优先在四川落地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共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现在的大学,越来越牛了。
2023年,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复旦科创母基金,关注长远、推动创新突破,以国家重点领域、上海重点产业战略部署为牵引,健全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建立风险管控和收益回报机制,加强协同,构建创新生态,对接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让创新收益反哺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与四川省政府的合作不是一天两天。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3月,由清华大学与四川省共同创建。研究院由四川省委组织部对口联系,依托清华大学电机系,致力于践行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积极开展能源互联网的前沿研究和产业培育。
研究院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采用专兼结合的聘用方式,打造高层次人才汇聚高地。搭建“雁阵式”的人才团队,引进顶级科学家作为“头雁”,面向全球招聘“群雁”,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从而实现“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
研究院汇聚各类专兼职人才500余人,其中院士4人,国家级高层次专家人才23人,省级高层次专家人才30人。在全职人才中,科研人才占比超80%,硕博人才占比超70%,海外人才占比近20%,35岁以下青年人才超70%,平均年龄33岁,是一支具有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青年人才队伍。
研究院科研人才队伍按照金字塔人才模型组建,包括顶尖专家、青年领军、核心骨干、基层研发,各个层级不同水平的人才明确分工、通力协作,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动能。
人才分布在研究中心中:
新能源与储能研究中心,拥有研究所:绿色储能研究所、压缩空气储能及能源高效利用研究所、配电网与新能源能量管理与调控研究所、系统混合仿真研究所、新能源电力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所、智慧微电网研究所。
绿氢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心
新型电力系统关键装备研究中心
能源数字化研究中心
数字水利水电工程与流域安全研究中心
电力碳中和研究中心
油气新技术研究中心
环境与碳中和研究中心
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能源交通融合研究中心
不亚于一所211大学,很多博士后,就是这样来到成都的——跟着老师去创业。
看到清华干的不错,北大也来了。
今年7月17日,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简称“北大成都研究院”)实验室与公共技术平台集中投运启动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办,这意味着北大成都研究院的各项工作全面实地开展。
由成都高新区联合北京大学共建,致力于解决生物技术领域关键问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力争建设成为前沿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本次集中投运的11个创新转化实验室基于疾病筛查与治疗、复杂疾病攻克、新药发现等问题进行战略布局,通过问题驱动开展创新转化研究。6个公共技术平台将开放给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共同使用,提供生物信息计算、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技术服务。
一直呼吁,武汉引进名校研究院。
光谷有一个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12月21日。
九州通今年4月7日公告,公司与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简称“北大武汉院”)签署《联合建立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拟在企业数字化管理、智能供应链体系建设、上下游客户科技赋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等领域,充分利用北大武汉院引进的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联合成立“北大武汉院-九州通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科技赋能九州通全链医药产业综合服务商的数智化能力提升,深入合作共创人工智能创新技术和产品。
9月9日上午,AI学者、企业家、学子齐聚鄂州市莲花山人工智能展示馆,共同见证湖北人工智能学院开班。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马修军、乐聚机器人合伙人孙冬为大家上“开班第一课”。
湖北人工智能学院是打破高校围墙、打破学科壁垒的创新联合体。将以湖北产业为支撑、科教优势为发力点,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普职融通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育模式和机制,采取研究生双导师联合培养、本科双学位“微专业”人才培养、职业教育“1+X”证书培养、产教融合联合培养。
总算有了。动作要大一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