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的通知,从中可以看出武汉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值得企业家们予以关注。
《报告》布置了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中第一点科技创新引人关注,谋划了“大武汉”的新的发展空间。即奋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增强高水平创新策源能力
1.加快光谷科学岛建设。光谷科学岛,或将影响光谷乃至武汉未来30年。202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东湖科学城上升至国家战略。东湖科学城“一岛一湖一阁 ”布局,其中一岛指光谷科学岛,是大科学装置区,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是东湖科学城的核心,集中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引领支撑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科技创新。重点建设引领省市创新发展动力源,打造成为光谷科创大走廊源头创新策源地。
下一个30年,光谷的重大战略就是“岛、城、廊”三部曲:大力推进光谷科学岛、2025年前建成全球创新高地东湖科学城、2035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在于东湖科学城,而其中的战略节点,就是光谷科学岛!光谷科学岛,作为东湖科学城的核心启动区,被视为科创大走廊的“皇冠之珠”,光谷的下一个新中心!
2.大科学装置投资高,回报周期长。但在过去一年,武汉推进了6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并进一步提出2024年推进神农设施、武汉光源等8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和预研预制。
3.优化重组和新建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8家湖北实验室多出成果。截止到2022年8月,国家实验室共部署了20个,其中5个国家实验室在2003年通过验收,同年又批复筹建5个国家实验室,2006年启动第二批10个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工作。除了2003年通过验收的5个国家实验室,只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获得正式批复,其他的还均处于筹建当中。
截止到2022年8月,最新一个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承担的大科学装置航空遥感系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家大科学装置总数已经达到了39个。
4.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实施29个省“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和23个市科技重大专项,突破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计算平台等10项关键核心技术。
5.建设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9月16日,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在深圳启动,并与东湖高新区联合发布“区域协同创新计划”,将依托深圳及湾区大量数字技术企业优势,以及湖北潜在应用场景规模化、系统性释放条件,实现双向赋能。
创新中心由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深圳)、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东湖高新区联合发起,旨在聚集海内外优质数字技术团队,与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及湖北应用端需求深度对接,解决数字技术商用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新中心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华中科技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周边高新企业众多,3公里内即可达到腾讯大厦、人才公园和深圳大学沧海校区等处,地铁等公共交通便利。首期自有面积3600平方米,提供近300个工位,包括独立办公室、开放工位、商务套间等,创新企业可拎包入驻。
6.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陕西省两会上公布,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
7.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创新创业特色街区、特色小镇10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40家。
既然叫“环”,那就应该是“圈”。比如,赫赫有名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核心区位于四平路街道。2022年,“环同济”总产出已达557亿元。目前,“环同济”内已有近4000家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4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累计5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4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
8.建“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新增中试平台3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400亿元,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
9.实施初创科技企业育苗、小微高新技术企业跃升、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领军企业引领计划,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5万家。
10.布局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建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着力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
11.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市属高校高质量发展,实施职业教育“双优计划”,打造光谷、车谷两大市域产教联合体。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2023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的通知》(27家,没有武汉),在政府政策导向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由此落地生根。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职业教育产教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的融合和贯通,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对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嵌互融、共生协调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度、参与主体的广度以及服务区域发展的力度具有重大意义。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综合实力较强的职业院校面向区域发展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已成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向、新模式和新机制。
12.建成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落户在“车谷副城”核心区——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位于军山新城南侧,东临长江、背靠大军山,临近京珠高速、沪渝高速交汇段。园区将根据发展需要分期建设,首期规划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学生规模1万人,拟于2024年9月建成。
华中科技大学将结合武汉经开区产业布局,进一步推动交叉创新学部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组织管理创新与保障等工作,建好先进制造与新材料、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碳中和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与医疗卫生等交叉创新学部,建强国际联合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着力打造“创新开放、交叉融合、教科一体、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园区。
13.筹建武汉网络安全大学。2016年9月,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武汉开幕。这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以来首次在北京以外地方举办。中央网信办复函武汉市委,支持开展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国内唯一的“网络安全学院+创新产业谷”基地。武汉市全面启动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
基地引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办学,探索创新学历教育,培养高层次网络安全创新研究型人才。2020年9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高校网安学院约1300名本、硕、博学生和160余名教职员工搬迁至网安基地,网安学院正式开学。
在2022年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尤受关注。据教育部《网络安全人才实战能力白皮书》数据显示,国内已有34个高校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到2027年,中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将达327万人,而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为3万人/年。许多行业面临着网络安全人才缺失的困境。
网安基地目前已汇聚了200余家企业,建成全省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未来将围绕应用安全、安全服务、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新技术安全四大方向,聚焦网络系统和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培育服务、核心算法技术研究、航天信息技术、下一代显示技术等12个重点领域,聚焦发展“三大梯队”产业,推进产业延链、补链,构建产业生态闭环。
在此基础上,武汉有了办网络安全大学的想法。
14.争创国家高水平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认定支持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培支专项人才等1000人以上。
15.培养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新建特色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
16.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支持29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
2023年12月,湖北出台《湖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从六个方面提出18条试点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和成果转化热情。
《方案》明确,省内或中央在鄂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具有科研活动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可以将归单位所有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或完成团队,权属比例不低于70%。同时,试点单位还可以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方案》提出,高校等试点单位应当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为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的专业服务。同时,鼓励拥有可产业化成果的科研人员,兼职到企业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离岗创业,根据成果转化进展情况,离岗留职时间最长可达6年。
《方案》试点时间为2023年至2025年,在省内所有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改革试点,力争用三年时间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到2025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0亿元,其中流向省内的技术合同占比超过70%。中央在鄂单位和省内企事业单位可以参照该方案执行。
经过3年多的试点,湖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交易数量达1761项、交易金额达5.76亿元,其中知识产权转让金额达6461.09万元,是改革试点前10年总和的五倍。
17.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增强产业基金市场化运营能力,提升“汉融通”平台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力争科技贷款增长10%。
2023年,武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两万亿大关,武汉发展进入了全新篇章。在新的征程中,武汉要做的不止是“拼经济”,更要寻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从2024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紧抓科技创新无疑是武汉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