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百强榜单跻身前十!武汉制造业亟待进一步提升
2023-12-07 21:00:03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了备受瞩目的《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研究报告》,该报告揭示了一个值得庆贺的事实:在全国范围内,湖北共有武汉(10)、襄阳(49)、宜昌(53)、荆州(89)、孝感(90)、荆门(98)等6个城市荣登先进制造业百强名单。


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采用了包括创新能力融合发展经济带动品牌质量绿色集约等五个关键维度,构建了一套全面而精准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评估模型。在对全国293个地级市进行深入分析后,武汉在榜单中以第10名的优异成绩引人注目。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榜单对湖北省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全国GDP百强城市中,湖北仅有3个城市上榜。荆州离百强还有300亿GDP差额,而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湖北却有6个城市获此殊荣,显示出我省在制造业领域的强劲势头和潜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位列武汉之前的城市——如苏州、宁波、长沙、青岛,都展现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发展模式。

苏州


以苏州为例,2021年苏州以4.2万亿的工业规模荣登全球首位,其后被深圳以4.5万亿的工业总产值超越。


苏州市成功构建了三大万亿级的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苏州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工业体系,其在纳米技术、光纤通信、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苏州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海的全方位支持。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而在苏州设立生产基地。


近年来上海本土的上海港务集团、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电影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纷纷力挺苏州经济发展。近年来上海在工业、科技、金融、文化、交通等领域全方位的支持苏州的发展。预计连接苏州市中心与上海市中心的苏州11号线将在今年的七月份正式运营,两地将正式实现同城化。



宁波


宁波的崛起同样堪称制造业发展的典范。作为中国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不仅被选为全国首个制造强国战略试点示范城市,还被誉为“新能源汽车之城”。这座城市以其8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强大阵容,稳居全国城市之首。


回溯2003年,宁波虽然已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齐全的产业门类,但也面临着产业层次较低、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发展不平衡和经济增长要素短缺等挑战。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下,宁波市委历届领导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创新,着力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通过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和融合化的全面赋能,宁波制造业实现了创新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宁波工业总产值已从2002年的2000亿元,到2004年突破5000亿元;2008年,首破万亿元大关;2021年,首破2万亿元。2022年的2.4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超过12%。规上工业增加值从499亿元增长至5339.4亿元,20年增长9.7倍。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近5年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6.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长沙


长沙市,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重镇,自2017年起就开始着眼于新兴及优势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如产业链链长制的推出和“四长联动”的实施,长沙市不断强化其工业经济的“钢筋脊梁”。


今年,长沙市进一步优化了产业链布局,将原有的22条产业链整合为17条。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同一领域内的同质化竞争,还促进了产业链间的协同发展,共同推动高质量的产业进步。比如,汽车产业链的重新划分,将其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更好地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长沙市在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也孕育了一系列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和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正在朝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迈进。此外,浏阳市的高端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被选为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长株潭的先进能源材料产业集群也在努力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长沙市的龙头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一集团打造的18号工厂被认证为全球“灯塔工厂”,涵盖九大智造工艺,多项关键数据稳居行业首位;中联重科建设的中联智慧产业城规划布局了8个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20条黑灯产线、300条智能产线,将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巨无霸”由大变强,助力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并坐拥5家“工程机械全球50强”企业。



湖北省虽然拥有武汉富士康和荆州美的等“全球灯塔工厂”,但这些企业的总部并不在湖北。这突显出湖北在培育本土制造业及品牌经济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武汉市在民营制造业和品牌经济的建设上相对薄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湖南省的三一集团,不仅是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之一,还在多个领域稳居中国第一,成为制造业的一个典范。同样,青岛市也以其深厚的品牌文化和“两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在制造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青岛的品牌经济建设,特别是在“青岛服务”品牌的打造上,已成为全国的典范,这不仅增强了其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产品68个、中国驰名商标152件、山东省高端品牌232个,青岛更两次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早在上世纪初,青岛就因为轻纺工业的繁盛,与上海、天津共获“上青天”的美誉。随后在1989年至1993年期间,青岛市政府共评选出了31个“金花产品”,在这些“金花”之中,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脱颖而出,成就青岛制造业的“五朵金花”,并于此后30年间在这座城市中熠熠生辉。

作为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城市,青岛市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了“青岛服务”品牌,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创新融合“青岛制造+青岛服务”,在形成具有特色竞争力的服务业体系的同时,也不断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在“两业”融合过程中,青岛遴选出3批共158项优秀服务资源,搭建起资源库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汇聚产业链高端创新资源,助力14家企业获批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居全省首位;加快建设全市工业大数据平台,完善工业基础数据库,2022年青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同时,海尔孵化的卡奥斯COSMOPlat、赛轮打造的“橡链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也进军服务业,从企业端发力,为制造业的相关链条产业提供服务与赋能。

图片


面对这样的背景,武汉市急需加强自身的特色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经济。武汉市需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重于制造业的高质量创新和发展。通过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高效的创新体系,武汉市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武汉制造”,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体来看,武汉市在制造业发展上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借鉴苏州、宁波、长沙和青岛等城市在制造业和品牌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武汉有望加快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创新步伐。未来,武汉需进一步发挥其科教优势,加大对民营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以此提升本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武汉不仅可以巩固其在全国制造业百强市中的地位,还有望在全球制造业领域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展望未来,武汉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完全有潜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