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叶青看财经:光谷生物城排名全国第5
2022-05-13 16:36:18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2008年11月,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开工建设,现已成为中部地区生物产业影响力最大、创新能力最强、产业体系门类最齐全、人才集聚效应最显著的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五,中部第一。

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生物服务等领域,已建成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园和智慧健康园,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生命健康园,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生活为一体的生物产业新城。

图片

2016年产业总收入即达到1005亿元。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6年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50强”榜单上,光谷生物城紧随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综合实力位居第三位。

2021年10月,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在“2021年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发布《2021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

光谷生物城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5,较2020年上升2名,仅次于苏州工业园、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成都高新区,保持了中部第一的地位。从分项指标看,环境竞争力排名第2、产业竞争力排名第4、技术竞争力排名第5、人才竞争力排名第5、合作竞争力排名第5。

光谷生命健康产业已成长为区域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中部第一。截至2021年底,集聚企业3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108家、本土上市公司6家,400多个1类新药管线在研、40多个进入临床。

光谷生物城的吸引力概括为综合商务成本低、多层次人才集聚、交通优势明显、产业支持政策组合。

在人才方面,依托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009年启动的“3551光谷人才计划”,原指未来3年内,东湖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题,以海外人才为重点,以企业为载体,在光电子信息等5大重点产业领域,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在新兴产业领域内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业的高层次人才。2012年后,已成为东湖高新区常态性引才计划。

光谷生物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题,面向全球遴选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至今已引进29个院士项目、32位国家级专家、601个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团队。与此同时,得益于湖北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全省每年化学、生物等方面的7万高校毕业生为光谷生物城持续提供着优质科技人才。

一大批创新研发成果的落地,彰显了光谷生物城的含金量。数据显示,光谷生物城累计产生药品批准文号近800个,在研药品400余个,其中一类新药近100个。

植物源重组人血白蛋白、可控式胶囊内窥镜、蛋白质三维结构对比软件、全球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等一批世界领先成果在光谷生物城诞生。


在此基础上,5月8日上午,东湖高新区在光谷生物城规划布局约8000亩的湖北东湖科学城·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光谷创新药产业基地)启动。规划到2030年,创新药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家创新药企业登陆主流资本市场,30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

图片

该产业基地立足光谷生物城现有产业基础,针对创新药长周期、高投入、轻资产的特点,重点规划创新药物研发核心区、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承载区、国际前沿生物技术拓展区“三区”联动空间布局。其中,国际前沿生物技术拓展区规划面积约2500亩,瞄准全球最前沿的创新药领域,引进头部企业、核心业务板块和企业分部。

目前,光谷创新药产业基地已聚集人福集团、国控湖北、远大医药、药明康德、武汉辉瑞、美纳里尼、CSL杰特贝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禾元生物、友芝友生物、中美华世通、纽福斯、滨会生物、波睿达、睿健医药、朗来科技、益承生物等一批创新药企,拥有33个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

武汉大学舒红兵院士团队签约落户,与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共建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创新中心。人福医药全球研发总部、禾元生物重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扩产和抗腹泻制剂产业化基地、友微生物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产业化基地、滨会生物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产业基地、翰思生物生物药研发生产基地、凯瑞康宁中枢神经系统创新药研发中心、科福新药多功能纳米制剂中试及产业化平台等一批项目集中签约入驻。

光谷创新药产业基地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药产业集群为目标,规划到2025年,创新药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引进10位创新药领域顶尖院士专家,5家创新药企业登陆主流资本市场,10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到2030年,力争创新药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家创新药企业登陆主流资本市场,30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

光谷发布《关于推进创新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出四大类20条具体条款,专项扶持创新药产业发展。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光谷在全国首创“新药创制合伙人”模式,资助前移、分担风险。如对1类创新药单品种临床研究费用每年补贴最高2000万元,累计单品种补贴最高1亿元。对改良型新药和其他药品研发,单品种累计最高补贴2500万元。对单品种年销售收入突破,给予阶梯性奖励累计650万元。

此外,为提升创新能力,对组建并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单位,给予三年实际设备投资50%的补贴,最高5亿元。通过“3551光谷人才计划”引进顶尖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等,最高支持1亿元。基于税前年工资性收入,对重点企业高端人才给予专项奖励。

为鼓励企业投资扩产,对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以上的创新药相关项目,5年内补贴固投的10%,最高5亿元。对填补产业链空白或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项目,给予“一事一议”支持。对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给予阶梯性奖励累计5000万元。

同时,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生命健康产业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省市区支持最高可达1200万元。


2021年4月17日,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强链补链 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发展目标:到2023年,力争集聚生物医药及健康企业超4000家,产业规模突破3300亿元,总产值突破2700亿元,百亿企业3家以上、50亿企业4家以上、10亿企业40家以上,沪深A股和境外主要资本市场上市企业突破40家,新引进重大创新团队15个以上,年均新申报上市药品10个以上、新申报上市二类、三类医疗器械产品300个以上,新增临床试验机构10家以上,成为产业链最完整、国内获批产品最多、研发合作模式最新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开展十大工程:链主引培工程,技术攻坚工程,创新平台工程,临床提升工程,审批提效工程,载体建设工程,人才引育工程,金融助力工程,数字融合工程,中医药创新工程。

支持生物医药及健康龙头企业会同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产业化阶段技术联合攻关,经认定后,按项目总投入10—30%比例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市、县级市(区)两级财政按比例资助。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打造国家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生物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中国生物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生物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形成研发、制造与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第二大药品和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重要的药品研发服务贸易出口国。

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生物经济发展还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

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概括起来就是“5个新”:

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

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物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区域性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的数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更加广泛惠及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基本建成国家主导、防控兼备、多元立体、机制顺畅、基础扎实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

生物领域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更加优越,生物技术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审评审批、市场准入、产品定价、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

从4个方面培育支柱产业

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王翔介绍,为突出重点,一方面,《规划》明确将满足人民群众“医”“食”“美”“安”新需求作为生物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规划》明确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具体将从4个方面部署培育生物经济支柱产业:

——加快生物技术赋能健康产业。推动基因检测、生物遗传等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助力疾病早期预防;推动生物技术与精密机械、新型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提升疾病诊断能力;推动基因组编辑、微流控芯片、细胞制备自动化等先进技术与生物药研发融合,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赋能生物农业产业。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前沿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

——加快生物制造技术赋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剂,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

——加快信息技术赋能生物信息产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辅助个性化新药研发;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