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2年十大风险与十大趋势
光明日报:2022年全球十大趋势展望:
一、世界格局“东升西降”“西强东弱”态势依旧。
二、大国博弈向交往受限的“平行体系”演进。
三、全球经济向中低速增长回归。
四、印太地区传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五、国家干预主义不断强化。
六、技术进步的双向效应持续放大。
七、人口结构变化的累积影响日益凸显。
八、关键初级产品的稀缺性上升。
九、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进程持续。
十、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的难度持续加大。
2021年世界经济得到较快修复,中美两个大国的产出规模率先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全球治理赤字问题仍待破解,中美博弈进入长期对峙。
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出口2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1.5%。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5.67、5.35、4.88、2.4和2.34万亿元,分别增长19.7%、19.1%、20.2%、9.4%和18.4%。
2021年,以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39.1万亿元!2021年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4%,再创历史新高首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首先,2021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增长。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为外贸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中间产品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24.9%和28.6%,消费品进口增长9.9%。
其次,全球经济保持复苏态势。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预测世界经济增长5%以上,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10.8%。2021年,我国对欧盟、非洲出口增速均超过20%,对拉丁美洲出口增速超过40%。
此外,2021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主体、稳市场、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政策措施,这一系列政策落实落细,效果持续释放,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大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展望2022年,全球重大风险需关注以下十个方面:
(1)病毒变异不断和疫苗接种严重失衡。
②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③部分发展中国家债务违约。
④供应链定向脱钩。
⑤资源民族主义抬头。
⑥部分中等强国和支点国家政权更迭。
⑦俄乌爆发武装冲突。
⑧台海地区紧张局势加剧。
⑨非传统安全多点频发。
⑩全球增长势头出现重挫。
证券时报:在新冠疫情之下,全球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情况。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债务达到281万亿美元,与GDP之比超过355%。2021年,全球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尽管经济增长有所反弹,但债务与GDP之比仍在历史高位徘徊。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就曾警告,“我们正在接近长期债务周期的尾声。”近日,他在接受21记者独家专访时又指出,新冠疫情加速了债务周期的进程,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疫情期间虽然刺激了经济,但却可能在未来成为萧条因素。
2、上海工业与商业的新思路
1月8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召开会议谋划2022年产业和信息化工作。
会议强调,要聚焦赛道布局、优势发力、企业引育、产业成长等解题破题,拿出务实举措,制定“一赛道一方案”,牵住超级应用场景“牛鼻子”,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具体赛道上,要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紧扣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商产业、5G产业、位置产业、开源产业、信创产业、安全产业、场景产业、在线新经济等发展,打造智能工厂促进转型升级。
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紧扣能源清洁化、原料低碳化、材料功能化、过程高效化、终端电气化、资源循环化趋势,聚焦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构建特色产业园区体系。布局元宇宙新赛道,开发应用场景,培育重点企业。要打造终端带动新动能,抓好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终端,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布局,牵引芯片、软件和生态集聚发展。推动新投资增强新后劲,加快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五个新城投资上能级、产业上能级,加快“南北转型”优结构,谋划布局新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新经济增长极。攻关新技术谋划新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新团队提升新能力,要把握大局提高敏感性,增强沟通协作力,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提升组织落实力。
“2022上海网上年货节”10日启动,上海市商务委在启动仪式上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1月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规模稳居中国各城市首位;同期实现商品类网络购物交易额7081亿元,同比增长12.4%。网络购物在上海的消费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联通生产消费、线上线下、城市乡村、国内国外的优势,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节消费促进工作,保障民众度过一个安全健康、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中国商务部会同多个政府部门,于1月10日至2月7日,指导电商及相关企业举办“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并确定上海等9地作为分会场。
上海突出了“推动品牌消费”“强化数字联动”“创新活动方式”等特点,将以浓浓的海派年味,满足广大消费者殷殷新春期待。100多家线上线下企业将参加“2022上海网上年货节”,推出250多项优惠促销活动,涵盖吃、穿、用、游等主题板块,特色活动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特色商品直播活动、上海品牌特色促销活动、上海文化消费促销活动等.
工信部:发布公开征求对《关于加快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到2025年,轻工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占工业比重基本稳定,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增加值增速稳定在全国工业水平之上,利润年均增长5%左右,重点行业利润率保持在6%以上;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较2020年增长10%,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百亿元以上品牌价值企业超过100家;建设50家左右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央视财经:新春将至,仪式感、个性化加上消费升级,使定制服装迎来新契机。一两千元、设计百搭的商务女装和男士西装是最受消费者青睐的定制品类。
目前,国内定制服装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辽宁、山东、江浙等地是定制服装的主产区。青岛红领。
希望湖北鄂州花湖机场周边,成为定制服装的主产区。
3、武汉排在第五
2021—2022年度中国大陆地区城市百强峰会在上海举行。会上,主办机构以基础设施指数、科研教育指数,综合经济指数,民生福利指数四个指标将百强城市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其中武汉在一线城市中名列第五。
在这份百强城市榜单中,北京居榜首,上海、广州、深圳位列二、三、四,武汉排名第五,成都、杭州、南京、西安等在内的18座城市位居一线城市行列。
该峰会由亚太经济交流论坛、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等权威机构联合举办,研究人员以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经济水平、民生福利四个领域作为考察的核心指标,此次共评选出了一线城市18座,二线城市34座,三线城市48座。
一线城市武汉,二线城市襄阳宜昌,三线城市荆州、孝感、黄冈。
GDP超万亿城市增至24座。湖北宜昌、襄阳两个万亿城市。
从24座“万亿之城”的分布区域来看,18座位于南方,6座位于北方。广东拥有的“万亿之城”数量首次追平江苏,达到4座。对比广东和江苏的经济发展方式,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GDP超万亿城市增至24座 中国城市竞争力版图正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两个省都是以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不同的是,江苏省还是内源型经济,内需是它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广东40多年的经济发展还是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即是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为主。
“十四五”规划期间明确提出GDP要冲刺万亿的城市多达8座,比如:烟台、常州、徐州、唐山、大连、温州、昆明、厦门等,2020年这些城市GDP主要集中在6000亿和7000亿级别,未来有望成为万亿城市“种子选手”。
专家分析,烟台、常州、徐州等城市实现可能性最大。
川渝一体,武汉都市圈要学习。
杜刘晶:我们公司在四川,但是有工程项目在重庆渝北区茨竹镇。办理报验登记、预缴申报等业务每年就要来回跑10余次。现在,多亏了网上的“川渝通办”功能,我们就不用重庆和四川两头跑了。
除了跨省缴税,两地流动人才档案办理“零跑动”,社保卡“就近办”,营业执照互办互发“1日办结”、当场领证……如今,重庆、四川之间已经有21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省通办。
让更多服务“线上办、就近办、提速办、简便办”,以更优质高效的人社服务供给服务于国家战略,让群众更好地享有“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果。
接受媒体采访,我说,人家两个省市都可以做到,难道武汉都市圈在一个省还做不到吗?武汉都市圈的出路在于:创新、扩容、简化办事。
武汉最新规划。四个副城:光谷,车都,临空,长江新城。建议:武汉都市圈1+8+3,3个观察员:广水,京山,洪湖,地图上很清楚。
4、健康消费更加受到关注
中经网:疫情使健康消费更加受到关注,“90后”已成为健康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从家用医疗器械、中医药滋补食疗到减肥塑形等医美产品,在阿里健康大药房的购买用户人群中,“90后”占比过半。与此同时,口服美容、健康新茶饮等新消费显现出巨大的潜力,代表着青年群体消费选择的转变。建议追求健康的年轻人还是要科学养生,系统地改善作息规律。
在2021年天猫“双11”购物节期间,食疗滋补营养类的商品同比增长300%,传统中医药与滋补产品成为消费时尚,购买养生产品的人群多是年轻消费者。
阿里健康研究院联合天猫医药健康发布的《“双11”家庭健康储备洞察报告》显示,相较于2020年天猫“双11”,2021年中药下单人数同比增长近4倍,滋补经典方成交额同比增长近3倍,其中“80后”“90后”人群占近60%。
年轻人在种草:碳酸饮料、奶茶、咖啡是Z世代最爱的三大饮品,但是今年冬季一阵热红酒的热潮再度吸引了Z世代的关注。热红酒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JustSoSoul研究院近日在Soul平台内发起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个90后青年里,至少有1人今年冬天喝了热红酒,其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奶茶、咖啡等常规热饮。
►年轻人在热议:富达国际发布的2021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一代每月储蓄比例正在上升,月储蓄金额均值为1624元。调查显示,养老储备日渐受到中国年轻一代(18-34岁)的重视,储蓄率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而年轻一代投资养老的观念仍待加强。
央视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印发《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时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5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一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到2025年,中医药政府间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等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进。机会来了。建议叫“李时珍医院”,与“孔子学院”配套。
5、预制菜
证券时报:1月13日,预制菜板块继续领涨。随着春节临近,预制菜需求进一步爆发。懒人经济、宅经济引导消费习惯发生变化,预制菜迎合快节奏生活下年轻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目前中国的预制菜市场规模大致市场渗透率为10%左右,相较日本预制菜60%的市场渗透率,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浙商证券:行业格局上,预制菜目前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主要参与者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专业预制菜企业(味知香、好得睐等),专攻预制菜,产品品类最为丰富,研发和生产能力最强劲;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安井食品等),通常有自身主业,目前纷纷开始加码预制菜;餐饮企业(海底捞,新雅食品等),常在特定的节令点推出预制菜礼盒,具有节令性;零售企业(盒马工坊,叮咚买菜等),当日配送,保质期短、时令性强。
盒马鲜生华中供应链运营中心项目将在本月完成内部装修,今年3月投入使用。届时,盒马预制菜中央工厂也将启用,排骨藕汤、珍珠圆子、小龙虾等武汉特色菜将配送到武汉等华中城市的盒马门店。楚菜终于走出省门。
国海证券:行业空间上,预计未来5年预制菜行业CAGR为15%,至2026年规模超4000亿元。其中,B端预制菜规模超3000亿元,C端预制菜规模超1000亿元。建议关注客户覆盖密度高,服务客户频率高,全国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建设预制菜厂具备先天优势的屠宰企业;全渠道有销售覆盖的餐饮、商超、便利店、电商等。
6、养老与育幼
平安证券:养老服务方面,目前公办非盈利养老机构床位供不应求,高端养老机构空置率居高不下,设施及收费情况两极分化严重,大量中等收入老年人面临两难选择。应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满足需求多元化,如提供定期家庭访问服务,创新“养老+互联网”模式,发展智能适老化设备,做好养老信息收集分析。
北京市西城区60岁及以上人口达28.7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6.0%。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统计局推出北京首个区域康养调查白皮书。2021年,西城局再次开展西城区健康养老系列调研,得到有效样本2145个。调研显示:与2020年相比,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接受度有所提升。居家养老依然为主流偏好的养老方式,占比为71.5%,同比下降近一成;社区养老比重为12.5%,机构养老比重为14.4%,两者均有不同幅度上升;还有少部分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或旅居养老。
居家养老中,家庭无障碍设施需求旺盛。与2020年相比,家庭无障碍设施、远程监控系统和生活辅助器具(如轮椅、拐杖等)需求均有所上升。其中,超六成老年人首选家庭无障碍设施,其次有57.2%的老年人选择远程监控系统,四成左右的老年人选择生活辅助器具(如轮椅、拐杖等)和紧急呼叫系统。目前家用养老设施存在需求缺口,相关企业可加速布局。
社区养老中,助餐及上门服务为首要需求。截至2020年底,西城区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共50个,拓展具备辐射社区居家的功能站点44个。在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中,选择助餐服务和上门服务的老人比重均超两成,其次为紧急救援服务,比重接近两成。其中,上门服务中,近七成老人需要“医疗上门服务”,占比较高。
机构养老中,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更受重视。
人都送到医院了,为啥还得请护工?专家建议设立助理护士取代护工减轻患者负担。
● 随着护工群体的快速发展壮大,入职门槛低、专业素养差、乱收费,甚至虐待病人等问题相伴而生,备受社会诟病。
● 护士数量不足是我国护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医院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床护比严重不足。当下,除了医院对护理队伍重视不够、在护理人力资源上投入不足之外,监管部门对公立医院床护比标准的考核也缺乏硬性指标,没有对医院形成刚性约束。
● 接受采访的专家呼吁,借助医疗改革契机,扩大护士队伍、配足力量,新设助理护士岗位来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将护工取而代之,以此提升护理的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在西城区备案运营的养老机构为39个,机构养老床位为4731张。
有媒体报道,400亿农牧业上市公司大北农对员工推出了鼓励优育方案,包括一胎、二胎、三胎产假分别在国家标准(98天)上加1个月、3个月和12个月;一胎、二胎、三胎分别奖励三万元、六万元、九万元;准男性员工陪产假9天等。
对于生育奖励,男性和女性员工都能享受,只是男性员工没有休产假的福利。企业给力。
广东有一个村子也是如此。
2020年新加坡总体生育率下降到1.1,是10多年来最低水平。除了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年轻人结婚年龄推迟、生活成本高企外,子女教育竞争愈发激烈也成为婚育率走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提高生育率,新加坡政府已出台了很多措施,生育第一、二胎可分别得到8000新元、约合3.8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现金补贴。三胎、四胎还能得到更多补贴。与此同时,新加坡教育部近两年出台了给学生减负、推迟分流等新措施。
7、整治互联网金融
App Annie:2021年,人们平均每天玩手机近5小时,移动设备使用量在去年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移动设备使用时长达3.8万亿小时,创历史纪录,移动设备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发布《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遏制金融产品网络营销乱象,更好地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办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非法金融产品营销、虚假和误导宣传、违背社会公序良俗、适当性管理缺失、不正当竞争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注重发挥各管理部门的工作合力,既与现有监管制度有效衔接,又从基本原则和资质要求、内容和行为规范、合作行为管理、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明确要求。
《办法》中有三条措施尤其切中了当前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的要害和突出问题。
第一,明确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不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对合作行为实施歧视性、排他性措施,也不得阻碍金融消费者通过金融机构渠道查询、办理金融业务。现实中,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借助网络效应,在金融产品销售上形成“赢家通吃”进而造成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还过度采集客户数据,侵犯客户隐私。
第二,特别强调禁止非银支付机构开展贷款、理财等金融产品营销,不得在支付页面中将贷款、资产管理产品等金融产品作为支付选项。
第三,要求金融机构不能借用专业人士和演艺明星的名义或者形象对金融产品进行推荐、证明。一些网络直播平台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是请所谓的专家和明星来给金融产品进行代言,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的现象并不少见。即便是金融机构通过直播等方式开展营销活动,营销人员应当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并具备相关专业资质。
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简称北京小微金服平台)截至2021年12月底,平台注册企业超10万家,合作机构350多家。2021年,平台新增注册企业6.8万余家,新增放款156亿余元。
平台上线了多家金融机构、面向不同客群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涵盖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担保、保险等多个细分品类,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和比对,实现“货比多家”。自2019年平台上线以来,平台发布债权融资需求1300多亿元,审批授信480多亿元,放款近350亿元。
8、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年发送57万标箱
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年发送57万标箱,比2020年增长57.5%,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的一个月内,累计发送旅客67万人次,开行货物列车380列,发送货物17万吨,客货运输呈现两旺态势。
昆明到万象的货运时间仅需30小时,货品从开通初期的化肥、百货,增加至目前的电子、光伏、通信、汽车、纺织等产品,以及蔬菜、鲜花等农产品,品类增加,货值扩大。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提速增效,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不断完善。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重庆铁路口岸,每天发出的国际货运班列超过10列。
2021年12月20日,陆海新通道重庆铁海联运班列开行量突破2000列,创下历史新高。北部湾港的集装箱2021年首次突破600万标箱。累计新增航线12条,目前共有航线64条,其中外贸航线37条,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
货物从重庆通过铁路经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北部湾港出海,5天内就能到达越南海防,相较于江海联运20天的航程,缩短了70%左右。
2021年11月,名为“穆勒首尔”的集装箱货轮装载着一批外贸货物从重庆市启运,经铁路运输至钦州,再装船运至海南洋浦港,最后经洋浦中转至马来西亚巴生港。这是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首次实现“铁海联运+内外贸同船”相结合的运输模式,将为西部通道沿线地区外贸货物的出运提供更多物流方案选择。
武汉可以实现“江铁海联运”。
9、新技术
武汉纺织大学王栋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新型材料,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安保防寒服装提供了保暖“内芯”。冬季户外寒冷,如何让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保安们穿上暖和衣服,奥秘就藏在一种“多种功能性涤纶短纤维”新型材料里。防寒衣的保暖内芯70%采用了新型材料,经过和其他纤维混合制成的保暖絮片,具有瞬间升温、长效蓄热、轻薄舒适、吸汗透气等性能。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团灰色絮状物,用手摸一摸搓一搓,马上就发热了。
羽绒服、手套、鞋子等,都可以。
快速完成技术攻关后,中石化找下游生产商“仪征化纤”进行量产,第一批300吨一下子就卖光了,不仅性能好,1吨原材料利润率比常规聚酯高了21倍,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
功能性纤维聚合物和纤维、纳米纤维过滤膜、可穿戴电子柔性设备、生物医药……王栋团队的科研应用产品越来越丰富,转化效率也大大提升,与中国石化、日本大金等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每年都会定向发起与王栋团队的科研转化。
赶快申请博士点。
汉川羽绒服产业园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