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7-2018年的武汉“十大创新”中,有“三乡工程”。
2017年2月开始,武汉创新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先后出台了鼓励市民下乡“黄金20条”、市民下乡助脱贫攻坚“钻石10条”。
2017年1-11月,武汉全市投入农村的社会资金达到152.69亿元。最终在武汉近郊形成了一圈“田园综合体”,比如花博汇、杜堂村、小朱湾等。
2017年11月15日,全省“三乡工程”建设现场会在武汉召开。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强调,要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抓手,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2018年2月底,2018中国三农发展大会发布了首届中国三农创新榜,武汉的“三乡工程”入选“2017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
专家团队给出的评语是:“三乡工程”是乡村振兴的宏大实践,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武汉样本。
截至此时,“三乡工程”签订空闲农房出租协议10078户,实现年租金1.58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增收864元。全市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82亿元,贫困户农村居民人均增收812元,实现了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80元。
其实,“三乡工程”就是乡村振兴的三大路径:
市民下乡了,农家乐就有生意了。
能人回乡了,市场概念就有了。
企业兴乡了,资源就得到开发了。
讲一个上周双休考察的一个项目。
坐落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最西边的郑家榜村,背靠大山,最高海拔147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9%,村里青山绿水、沟壑纵横、山峰陡峭而险峻,自然风光秀丽、独特。
从前,郑家榜村的一方美景并没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美好生活。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优势,2014年,清江方山景区项目成功签约,郑家榜村成立村级控股70%、群众入股30%的龙兴旅游服务公司。从2015年开始,由长阳中武当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超过2亿元开发的方山石林景区开门迎客,堪称鄂西景区一绝的长达6300米长的“绝壁栈道”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来。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清江方山景区。已经连续举办6届万人年猪宴活动。
郑家榜村的自然资源开始慢慢转变成为富民资产,滋润着村民们的生活。
这就是“企业兴乡”的案例。
长阳中武当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6月25日,注册地位于长阳龙舟坪镇郑家榜村四组119号,经营范围包括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经营及相关景区配套服务;客运架空索道运营;旅游客运;工艺品(不含象牙、犀角制品)加工、销售。
公司股东、经理邵飞舟先生曾经担任黄山惠义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一直从事旅游业开发。
景区带动,景村共建,景村共荣,景村一体。在省、市民宗委的大力支持下,郑家榜村筹资690多万元,对清江方山风景区路段沿线136个农户进行民居改造,基本达到了青瓦屋面、白色面墙、飞檐翅角、紫柱门亭、木栏阳台、紫木格窗、红色挂落、金爪吊漆的效果,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一个昔日深度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2020年3月,国家民委印发《关于做好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相关工作的通知》,郑家榜村成功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其综合得分位居湖北省第一位。
现在,全村农家乐迅速发展到61家,商铺有16家。全村已有近500人围绕旅游业就业创业,60%以上为务工返乡人员。通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人均收入从1万元出头增加到1.57万元。
“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进行高端民宿改造,建村史馆,提升接待能力。还要对土特产进行包装,加入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提高销量。”郑家榜村村支书陆晓琴又有新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