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其中的六大部署,完整全面。
把行业、领域、群体、精神物质、城乡的所有问题都提到。
2021年9月25日,黄奇帆在第六届复旦大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发言:未来15年,中国五个战略与路径。
——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推出(新格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会有所变化(新阶段)
——科技创新引领
——实现共同富裕:一次分配讲效率,兼顾公平,二次分配讲公平,兼顾效率,三次分配讲道义,讲风格,讲自愿,不能靠强迫捐款。一次分配是基础,二次分配是关键,三次分配是辅助。
2035年中国可能实现4亿中等收入人群翻番,6亿低收入人群减半。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25000美元以上,中国GDP总量会达到30多万亿美元。中国将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高收入人群。全世界高收入人群现在是11亿人,中国一进入就变成25亿人,而14亿人是相对共同富裕的而不是两极分化的14亿人。
我注意到重庆在十年前就启动共同富裕工程。
在2011年7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长黄奇帆就《决定(讨论稿)》作了说明。
黄奇帆说,市委决定将缩小三个差距作为本次全委会主题,主要基于四点战略性考虑:
一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做大“蛋糕”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蛋糕”始终没有切分好,我们若能系统解决这个问题,走好民生导向发展路子,就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一个“范本”。
二是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的题中之义。重庆发展已呈现出“加快”、“率先”之势,但三个差距问题得到解决,才意味着我们全面完成了“314”总体部署。
2007年3月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讨论的时候提出了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
明确了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提出了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交办了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重庆投资率已高达80%,寄望长久性地“高投资、高增长”并不现实,必须通过缩小三个差距,推动经济增长向内需拉动特别是消费拉动转型。
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这些年,全面建设“五个重庆”,务实推进“民生十条”,解决了老百姓关切的一大批民生问题,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社会建设欠账还很多,居民收入差距还很大。
2008年7月20日提出“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
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圈翼”发展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为此,市委将出台12条重点举措。
重庆2016年支出4002亿元,2020年预计约4800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20%,总量超过两万亿元,其中80%左右都用在了民生上面。
在资金使用上,重庆首先是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网底不破;其次是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短板,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救助标准5年连涨,家庭贫困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程都有资助,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村村都有卫生室,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6连增,城市、农村低保分别增长34.8%和65.3%。
重庆已经累计分配公租房约54万套,发放租赁补贴0.96万户,直接惠及约140万住房困难群众,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新市民约占60%。
“十三五”时期,重庆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2787.56万平方米、24.78万户,惠及群众约87万人,及时有效地改善了棚户区群众的居住条件。
重庆已建成运营220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9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市级财政投入10.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32.4亿元,设施覆盖率从2019年初的38.9%提高到97.5%,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助餐、助浴、助医是老人居家养老的“刚需”,按照适度保障、逐步推广的原则,2019年,市民政局在渝中、沙坪坝、九龙坡、渝北4个区县开展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试点,2020年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推广,其他区县结合当地实际自行组织开展“三助”关爱行动。有12个区县开展城市社区“三助”行动,投入资金1000万余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助餐上门、助浴到户等居家养老服务。
据初步统计,全市开展“三助”居家上门服务的站点达875个,开展社区助餐服务12.6万人次,助浴服务1.2万人次,助医服务30万人次;流动助浴车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服务300余次、7400余人次享受服务。
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老人流动助浴车的。
2020年5月20日,“重庆市慈善总会助浴快车”项目正式启动,10辆“助浴快车”将送“浴”上门,即日起,符合失能、半失能、高龄等助浴条件的老人,可通过社区、街道、区县慈善总会报名,经“助浴快车”管理办公室审核资格后,就可享受送“浴”上门。
在“助浴快车”里,各处设计都体现出人性化需求,浴缸、更衣间、便携式移动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所有的设施都有扶手。老人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淋浴、泡浴,而每次助浴都配备了三名经过培训的助浴师。
2018年12月,由重庆市慈善总会发起、市养老服务协会指导和监督、三心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具体实施的“重庆市慈善总会助浴快车”项目开始试运行,已在16个区县65个社区开展了129场免费服务,为2800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免费洗浴。随着重庆越来越多区县民政局和养老机构积极对接助浴快车项目预约服务,试运行的一辆车已经供不应求。
今年,浙江首辆流动助浴车出街,9个月帮几百个老人好好洗了个澡。
基本程序:“一般都是子女给父母预约,我们先上门沟通,了解老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告诉老人们我们来给他们洗澡的,然后用爬楼机把老人接到车上来,做个健康评估,合格的话给老人倒杯水、聊聊天、修个头发,大多数老人这时候已经比较放松了”。
助浴车,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重庆还聚焦特困供养服务体系中最薄弱的特困失能老年人这一环,市民政局于2019年明确在北碚、大足、奉节等7个区县试点建设农村失能人员集中照护机构,2020年向全市推开实现全覆盖。目前,7个试点区县已全部建成,全市已建成失能人员集中照护机构47家,新增失能护理型床位4500余张,基本实现了特困失能人员“应护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