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2月,我作为经济专家组成员参加长江新城的选址,我的建议是放在汉口北。理由之一是形成“汉三角”。
长江新城的重要内容是设立“中部创新港”。这个设想来自“西部创新港”。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简称“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是陕西省和西安交通大学落实“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由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咸新区联合建设,选址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总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定位为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
创新港由平台区、学院区及孵化区构成,项目一期占地5000亩,从破土动工到搬迁入驻用了不到1000天时间,完成了51栋巨构、160万平方米建筑的建设。至2020年9月,29个研究院、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300多个科研机构和智库入驻,汇聚了包括数十名院士在内的三万余名科研人才。
创新港坚持创新引擎、智慧学镇、绿色家园的建设理念,将西咸新区的现代田园城市理念与国际著名高校的“学镇”实践相结合,打造形态优美、特色鲜明、产学协同、功能齐全的智慧学镇。2018年、2019年连续2年荣获西安市优秀特色小镇。
2019年9月7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办了第一次开学典礼。刷新了高等教育建设史的新记录,创造了“改革速度”和“交大奇迹”。
2020年9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月”活动盛大启动,向全世界开放一流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活动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一流高校、著名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行业龙头企业等嘉宾将会聚创新港,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合作。
这个事情,只要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合作就可以做成。
2020年9月4日,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长江新区正式挂牌。将致力于加快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长江新区规模化高效转化、落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高效融合,提升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助推长江新区打造“科教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提供强力科技和人才支撑。
长江新城作为新的大学城,到今年6月,已经有不少新的内容,看来中部创新港还是有可能的。
6月9日媒体报道,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长江新区大学城选址及概念规划中选结果公告。中选信息:中选人名称: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将围绕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以光谷副城为主,长江新区副城为辅,多点创新,布局26个功能区片,布局长江新区等8个重点大学城科教区片,支撑长江大学城建设,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布局长江新区基础科研区。
目前,已编制完成长江科学城战略咨询报告和概念规划,组织召开院士专家咨询会。积极对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争取引进布局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等资源,探索推进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协同联动。
——中国地质大学。
6月3日,长江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沈涛与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学科首席教授焦玉勇一行座谈,围绕综合智慧能源进行深入交流。焦玉勇表示,中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愿对接长江新区能源需求,为长江新区在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紧盯省级和国家级新区申报工作,积极主动与国家、省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对接,加大新区申报力度;要加快推动大学城建设实质性启动,瞄准一批重点高端创新研究型大学,对接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完善生命健康创新发展实验区方案,争取一批重大改革政策落地;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科学论证武湖清淤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学校看中长江大学城未来发展前景,将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城校融合及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积极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三大行业优势,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充分利用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积极参与长江大学城建设。
——中国科学院大学。
建设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产学研基地是湖北武汉快速建立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重大机遇。
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其他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联合开设RISC-V芯片设计相关课程,建设“RISC-V学院”,打造RISC-V多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和人才高地,为整个产学研基地建设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
——江汉大学。
长江新城围绕产业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企业引进等方面加强与江汉大学合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涉水工程等方面,加强与航发集团合作。
可以预测,这一块土地上,可能会有三个名字:长江新城、长江新区、中部创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