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在推介外地的“办不成事”窗口,如今武汉也有了。
6月8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探访江岸区政务服务中心发现,在二楼、三楼、四楼的导办台以及四楼的29号窗口,共设置了4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群众咨询或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被登记在册。
实际上,江岸区政务服务中心于今年4月初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已受理企业和群众的咨询、求助30余件,政务大厅投诉量大为减少,频受群众点赞。
案例:
4月15日,邱先生在江岸区政务服务大厅办事窗口反映,他本人户籍信息上登记的民族信息,与孩子户籍信息上登记的民族信息不一致。他担心影响孩子中考报考,希望予以更改。正常情况下,该业务办结时限为10个工作日。但若按正常时限办理,则“赶不上”中考报名。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登记了邱先生的信息后,立即与政务大厅公安窗口联动,联系区公安分局,申请急办件办理。次日下午,政务大厅公安窗口就将变更民族信息后的新户口本送到邱先生手中。
实际上,在“办不成事”窗口之前,国内有些地方已经设立了类似的服务窗口。
在2019年8月,山东曾下发通知,要求省市县(区)三级政务大厅均设置“吐槽找茬窗口”,欢迎群众吐槽找茬儿。
在辽宁盘锦市,全市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中心也普遍设置“找茬”窗口,同时开通营商环境“找茬”语音导航,广泛收集群众的批评建议。
去年10月底,北京市政务服务局曾下发文件,部署政务服务中心解决“办不成事”问题工作。所谓“办不成事”,是指办事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办理、成功审批或群众多次来大厅未能解决问题等有关情景。
“办不成事”事项所属部门,接到工作单后,一般应在5个工作日内解决;对于情况较复杂、解决难度较大的,最多应在10个工作日内解决。
截至3月中旬,北京16区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办理市民疑难事项。北京的“办不成事”窗口的布置挺有讲究。
大兴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不成事”窗口位于办事大厅的显著位置,窗口摆放着新鲜绿植,一张舒适的办公椅专门用来接待市民。考虑市民朋友“办不成事”,心里会比较着急,情绪可能比较激动,所以我们把原来的投诉窗口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合并,既倾听了市民意见,又能为他们提供帮助。还设置了矛盾调解室。
在北京市朝阳区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问题反映窗口和总服务台紧密连接,方便市民问询和办理事项。
今年以来,设置这个窗口的地方越来越多。
4月13日,湖北宜都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截至4月,北京、河北保定、江苏南京、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鄂尔多斯以及山东的济南、日照、淄博等城市已在市级或下辖区县的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办不成事”窗口,帮助群众解决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6月2日,孝感市民之家政务服务大厅正式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墙壁上的标语一目了然。截至6月9日,受理“办不成”事项3起,已办结2起。
6月8日,新余市渝水区“办不成事窗口”、“区长、局长(乡镇长)渝快办”服务专窗正式开通运行。今后,居民在办理服务事项中,遇到未能成功办理的“疑难杂症”,都可以来窗口反映寻求帮助。
四川绵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在7楼综合受理服务大厅8号窗口设置了“办不成事”受理窗口。
这一模式的推行,给办事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消除了办事群众的后顾之忧:不管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作为行为还是“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的推诿扯皮行为,该窗口为治愈一切可能成为阻挡群众办成事的“疑难杂症”提供了彻头彻尾的兜底服务。
希望武汉其他区也行动起来,也是各级纪委的新平台。
比如,河南驻马店市纪委监委督促市、县两级11个行政服务中心(市民之家),均在办事大厅醒目位置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