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五环境日期间,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开展了“生态环境金点子”征集活动。
历时20天,共收到“金点子”800余条,涉及碳中和碳达峰、环保宣传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海洋环境等诸多方面,与往年相比大幅增长。
经过专家评审和投票,最终评选出十项“金点子”。
其中,市民吴红萍建议,将老旧小区荒废角落改造成生境花园,综合考虑到保护生物多样性,跟周边环境形成互动,让本土动物得以循环生息。
已经有成功案例。
长宁区虹旭小区率先将小区一荒废角落改造成生境花园,里面既有乡土物种,也有居民们认养的瓜果蔬菜,还为飞累了的小鸟提供饮水处,给意外“闯入”的黄鼠狼安了家……生境花园成了小动物们在城市中的“生态跳板”,也成了孩子们的“生物科普课堂”,更成了老年人的社交场所和年轻人打卡的“网红景点”。
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桥梁横贯东西的同时,城市里原本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却面临着丧失、破碎化,结构简单脆弱、外来物种入侵等诸多问题。城市野生动植物数量正逐渐减少,许多物种甚至已经从城市里消失了。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上海生境花园项目于2017年正式启动,目标是保护上海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推动2040个生境花园的营造、提升和改善。
生境花园,顾名思义是将“花园”与“生境”融合在一起。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生境功能的花园”,也就是既能够提供生物生存环境,又兼具观赏、休息和户外休闲活动的花园。
2018年5月,与合作伙伴四叶草堂一起,在创智农园内一起建造了一个生境花园示范点。
这个改造完的小生境花园已经吸引了菜粉蝶、玉带凤蝶、珠颈斑鸠、树麻雀、鹊鸲、瓢虫等来此休憩,也看到了小蝌蚪,听见了蛙鸣。
其实,新建小区都有“生境花园”。老旧小区要“见缝插生境花园”。
武汉是在小区之外大建“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口袋公园是对较小地块进行绿化种植,再配置座椅等便民服务设施。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
1967年5月23日,美国纽约53号大街的佩雷公园开园,标志着口袋公园的诞生。
为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北京计划2018年建成50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
2020年5月26日,《武汉市2020年绿化工作方案》出炉。除新、改、续建30座城市公园外,全市还将建成100座口袋公园,累计新建城市绿地700公顷。
武汉有一个小小的菜薹公园。
从地图软件上来看,它的范围和绿化区都不足以标识出来,因为太小了,比例尺达不到,只能用石牌岭路和瑞景路交汇处这样的字眼做地址。
杭州的都市农园也有特点。
2019年5月31日,位于杭州凤起东路的大型城市农耕景观乐园——钱唐农园进行试开园。是杭州主城区最大的种植土剥离再利用项目,占地约220亩,分设畜牧园、鲜果园、轮作园、艺术大田、自然CLUB等种植区块以及人文教育、共享农场、水塘灌溉等功能区块,让市民感受田园风情,留住城市的记忆与乡愁。
2020年10月24日,大城北首个都市农园项目——运河农园开园。项目位于运河邻里康桥农贸市场北侧,是农业科技环保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尝试,致力打造一个绿色生态循环理念与儿童体验教育为一体的特色有机都市农园。占地701亩。
在农园里,卡通造型的稻草人遍布园区,有小黄人、皮卡丘、米奇、小猪佩奇、喜羊羊等。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感受农耕生活、滑梯巴士、秋日丰收、手作等。
10月25日,在稻鱼共生种植区,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体验传统的稻谷收割和最原始的稻谷脱谷,还可将收获的稻谷装袋留念哦。
该园区是一个开放式的都市农园,平时家长可以带小朋友来农园免费游玩,在园区内有部分体验项目,有蔬果采摘、水稻收割等,想要带孩子体验的家长,可以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运河邻里”报名。
去年8月,杭州市2020园林绿化和绿道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展望了杭州对于绿色追求的信心与决心:杭州要打造全国第一个城市中心区的都市农园,并将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地标”——杭州市第二植物园。
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