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党史,离不开了解战争、离不开了解武器。
看到报纸上介绍“马尾手榴弹”,觉得这是一种智慧。
中国有关马尾手榴弹最早的生产记载是在1926年,上海、南京、广西等厂均有生产,其中南京的“金陵炸弹厂”(后改第四集团军军械处炸弹部)制造时间最长,该厂最初在德人薛培及中国人赖瑞麟主持下,于1926年仿制麻(马)尾“新式手榴弹”,又称“白铁冲锋手榴弹”和“生铁撞针手榴弹”。在广州瘦狗岭表演时曾受北伐军将领的好评,因而组织大规模制造。
1931年9月,在赣南、闽西根据地,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大批枪支弹药。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江西省兴国县官田村,以原有负责修理枪支的修械所和修械处为基础,组建规模较大的官田中央军委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
官田兵工厂刚成立时,资金短缺、设备简陋,整个兵工厂的全部家当只有4座打铁炉、300多把老虎钳和锉刀。人民兵工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自力更生研制出了一种带着长长麻绳的手榴弹。在战士们投弹时,握住“马尾”旋转几圈再甩出去,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手榴弹就能飞得更远。同时,“马尾”起到平衡作用,能保证弹头先落地,大大提高了爆炸几率。
马尾手榴弹的结构,蛋形弹壳为生铁铸造,外径约55MM,长约 93MM,外表有预制的纵横小槽,装有撞针、撞针簧、底火等组成的着发机构,用保险闩保险,无外壳保护。弹底结一条麻与棕制的麻尾,长约700~900毫米,以便手握甩出和导向。
在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就获得了日军准备袭击黄崖洞的情报,左权副参谋长亲自带着总部特务团进驻黄崖洞保卫工厂。但是,部队发现,兵工厂生产的木柄手榴弹,由于拉发引信延时不稳定,有些甚至尚未投出就发生早炸。
左权副参谋长一面要求兵工厂生产特制的“滚雷”,一面指示石成玉和教逢春等手榴弹的“土专家”制造麻尾手榴弹。左权副参谋长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5军团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第一局团长和红1军团总司令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他对麻尾手榴弹十分熟悉,但技术人员却从没有见过麻尾弹。
麻尾手榴弹完成之后,八路军军工部和总部首长都十分满意。由于白铁弹体灌铜的工艺难度较高,且成本也远高于一般的木柄手榴弹,前后制造的麻尾手榴弹不到1000枚。
而通过改良,木柄手榴弹在空炸时能够对十几米甚至几十米范围内的敌人产生巨大的杀伤,正式成为一种山地作战的利器。而落地碰炸的麻尾手榴弹的杀伤力显得不足,逐渐退出了八路军的装备序列。
米开朗琪罗有个很有名的雕塑作品《大卫》,取材于大卫王少年时用投石索击杀巨人歌利亚的故事。歌利亚勇猛无敌却被大卫王用投石索击杀。
投石索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构造和原理非常简单,就是两根皮带、一个皮囊,把弹丸放到皮囊里然后轮动皮带把弹丸甩出去。投石索被使用时间很长,到17世纪的德国和中国明代都还有投石索使用记录。比如戚继光的《练兵实记》卷一练伍法第一就有记载:“牌手每名藤牌一面,锋利长腰刀一把,椰瓢一个,好水光拳石六块”。
戚家军中使用的投石索叫曳石或飘石,与西方投石索不同之处在于下方增加了一根木棍增加射程与威力,在戚家军成立之初作为主要远程兵器。
把投石器放大,就是著名的抛石机。
通常简称的抛石机指的是配重式抛石机。与弹射器不同,抛石机是利用配重物的重力发射。出现于战国初期,使用至元朝末年,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
抛石机的机架两支柱间有固定横轴,上有与轴垂直的杠杆,可绕轴自由转动。杠杆短臂上固定一个重物,长臂末端有弹袋(类似投石带的套子)用于装弹。发射时,用绞车把长臂向后拉至几乎水平,突然放开,石袋即迅速升起。当短臂重锤完全落下时,投射物从弹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3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弹射程约40-70米。
中国古代的“炮”字偏旁是“石”而不是“火”。又叫飞石车、投石车。
石弹出现最早,也就是先有“弹”后有“机”。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经过打制加工过的石块,就是原始人使用的“石弹”,不过那时只用于抛掷。
相传抛石机发明于周代,叫“抛车”。据《范蠡兵法》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
三国时,各国君臣都十分重视抛车的制造和使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军运用一种可以自由移动的抛车,击毁袁军的橹楼及战车,这种威力强大的抛车被称为“霹雳车”。
之后是“旋风抛车”,炮栓能够水平移动和旋转,可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又称为“旋风炮”。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将炮安装在车上的“拍车”,或将炮安装在船上的“拍船”。隋朝末年,魏公李密命令护军将军监造抛车,一次制造了300架,称为“将军炮”。
唐宋以后,抛车的品种日渐增多,抛车的形制比过去加大,使用更为普遍,成为“军中之利器”。抛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轻型抛车,由两人施放,石弹重半斤,用于迎敌作战;中型抛车在单梢、双梢、旋风、虎蹲等,用40~100人拉炮索,可发射25斤重的石弹,射程达80步;重型抛车有五梢、七梢炮,要150~250人拉炮索,发70~100斤重的石弹,射程可达50步。
1126年,金兵攻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一夜安炮五千余座”,迫使守城兵士退居城下,几乎无法抵挡这炮林石雨。
1273年(元世祖至元十年),元军攻打襄阳,使用一种巨型抛石机,可发射150斤重的石弹。这种抛石机是一名叫“亦思马音”的西域人制造的,所以人们称它“回回炮”,或叫“襄阳炮”、“西域炮”。据《元史》描述,这种炮“机发时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毁,入地七尺”。
在抛石机长期的实践经历中,炮的射击瞄准方法到宋代发生了转折性的变革,由直接瞄准法变为间接瞄准法。宋代以前,炮手们操作抛石机时,都是先将炮座对准目标,由“定炮人”目测距离,判定方位决定方位角和炮梢的高低。这种与敌人面对面的瞄准射击方法在古代算是方便易行的了,但有两大缺点:一是容易暴露自己的炮位,被敌炮反击;二是在守城战斗中,狭小的城墙上摆不开许多炮,况且一门炮要用数十人乃至上百人拽放,同时又妨碍其他兵士作战。
1126年,中国古代著名的炮兵专家陈规在德安守备战中创立了间接瞄准法,即把炮架在城墙内,使城外敌人无法看到。各炮的“定炮人”站在城上,用口令指挥城下各炮施放。这种间接瞄准法是世界炮兵史上一项伟大的创举。西方人直到近代才懂使用炮的间接瞄准方法,而我们的祖先早在800多年前就成功地创造并使用了这种方法。
明代以后,火炮成为主要的攻守武器,抛车逐渐退出了战场,至清代已完全被火器淘汰。
红军、八路军时期的马尾手榴弹,则是把投石器与火药结合起来。
从军事财政角度看,从投石器到投石机(火炮)、手榴弹,意味着军费支出的增长,武器的制造者与使用者开始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