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20 年,我国游戏用户规模达 6.65 亿人,较2019年增长3.7%,其中,仅移动游戏用户规模就达 6.54 亿人,同比增长 4.84%。
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 2786.87 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20.71%,增速同比提高 13.05 个百分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超过2亿,且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日趋低龄化。其中,6-14岁,即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的主要时期,在6-10岁的群体中,近两成在不到5岁时已经开始接触网游。
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也随之增多,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由于未成年人所处的特殊的成长阶段,鱼龙混杂的网络游戏设定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对他们的身体、心理、道德认知、个人信息等方面造成伤害,甚至可能诱发未成年人刑事犯罪。
怎么防治?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勇建议,要尽快完善我国网络游戏立法。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曾出台《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在青少年游戏时段与时长、游戏付费服务金额等方面作出了有关规定,但相关法规落实起来还存在一些灰色地带,如规定了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的时段,但没有对成年玩家进行限制;没有指定特定的监管部门对违规开放服务的游戏企业进行监督,一些家长投诉无门等。
“针对网络游戏企业的运营进行专门立法,严格规定游戏企业开放服务器的时间。”林勇提出,可规定在工作日每晚11时至次日8时,游戏企业必须禁止未成年人玩家登录游戏,停止对未成年人玩家提供服务;而对于成年玩家,规定在工作日期间,凌晨2时至上午8时,游戏企业必须关闭服务器,禁止对成年玩家提供相关服务。
林勇还建议,要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有效监管网络游戏企业运营。“让每个家长去监督小朋友有没有玩网游,成本很高。应该由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组织专门执法队伍,监督游戏企业运营。”可借鉴公安部门处理交通违规的办法,制定“游戏企业行为分”评定制度。对于违规运营的游戏企业,视具体情节的轻重进行对应警告、扣分以及罚款处理。一旦游戏企业的行为分被全部扣除,则立即吊销该企业的营业执照。
以上建议,非常有价值。是一种物理隔离——断网。还需要精神隔离——我亲身经历的网瘾的“替代疗法”。
2006年3月以前的一年左右,我欢喜在网上“斗地主”。曾经在周六、周日玩到凌晨1-2点。
2006年3月在北京开全国人代会,人民网邀请十多位代表、委员开博客,我的是“代表叶青的博客”(去年11月停止)。这是我第一次开博客,非常乐意去做,每天写点经济分析放在上面。这就转移了上网玩游戏的兴趣,“斗地主”与写博客相比,一点意思也没有。从此至今,我再也没有在线上线下“斗地主”。
2010年以后,又有了微博、微信,更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传送创新的理念与案例,帮助企业家。
做更重要的事情,就可以替代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