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听的最多的是政府“服务员”进企业,比如杭州的“政府事务代表”,现在,政府的“服务员”进高校了,帮助成果就地转化。这是一件新鲜事。
近日,武汉市科技局正式启动派20名干部到驻汉高校,与武大、华科、武汉理工大等首批10所高校代表面对面进行了接洽。
这项活动由科技成果转化局牵头负责,分别从发展促进中心、项目管理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四个局属事业单位派出对接工作联络员,每两名联络员对接一所高校,全力当好高校“成果转化的侦察兵、校地对接的服务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举措。
武汉现有89所高校,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7所,还有科研院所95家,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居全国前列。仅2016年,在汉高校共登记技术合同就达9294项,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5.5%,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但长期以来,众多大学科研成果却“锁在深闺”,未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大概只有20%科研成果在武汉、湖北落地。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家到武汉寻找投资机会,却苦于“有钱没有好项目”。
因此,派驻服务员的工作,有利于改变各高校技术成果转化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不足、技术经纪能力缺乏的被动局面,促进科技成果在汉就地就近精准对接和转化,破解武汉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问题。
高校也很欢迎。到各个高校能带去好的政策,把企业的技术需求带给教授团队,同时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工作,并通过这种活动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选派进驻高校的干部将通过点对点联系、面对面服务方式,及时掌握入驻单位的研发动态,准确梳理最新成果,并对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进行信息更新。
武汉这两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每年增长100多个亿,2020年预计可以完成800个亿。这得益于武汉成立转化局与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
2017年8月14日下午,武汉在全国率先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局,成立院士专家顾问团,力争5年内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达到80%。
因此,成立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就是要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供给、渠道打通、企业承接、资金支持等稿件问题,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切实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服务枢纽、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服务枢纽,促进科技与资本、与企业精准对接,把在汉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这个“富矿”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就地产业化,形成源源不断的现实生产力。
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自2017年举办以来,专场多以行业领域或高校划分,例如“互联网+专场”“人工智能专场”“华夏理工学院专场”等。这些年也走进斗鱼这样的民营企业。
今年11月23日,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举办“斗鱼专场”。8项针对直播领域的科技成果签约落地,总金额超过3000万元。
2018年11月,《武汉市促进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行动方案(2018—2020)》公布,其中有“抓对接,着力打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1.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发布、融资并购、交易挂牌、竞价拍卖、咨询辅导以及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服务,形成主体活跃、要素齐备、机制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服务体系。争取教育部在汉设立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已经实现)。到2020年,培育建成100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打造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
2.建设专业经纪人队伍。到2020年,引进和培育500名专业技术经纪人。
3.开展线上线下对接活动。积极开展线上先导、线下联动的科技成果推介会、交易会、拍卖会、路演会、创新创业大赛等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每年市科技成果转化局举办10场大型专场对接活动,各区(含开发区)举办50场特色鲜明的中型专场对接活动,以服务外包形式委托技术转移机构开展100场小型专业性对接活动。
这些工作基本上做到。
综上所述,武汉的成果转化工作有效地抓了三点:成立转化局、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举办成果转化活动、派驻高校服务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