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由于网贷监管风波、平台经济反垄断等一系列事件,人们多在考虑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究竟如何处理?
我觉得,可否以“破冰船”的模式来理解这一关系。政府行为就像破冰船一样,为企业扫清航路。
建返乡入乡创业园是一个好办法。
近日,农业农村部联合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和银保监会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 提升农村创业创新水平的意见》。
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县域建设1500个功能全、服务优、覆盖面广、承载力强、孵化率高的返乡入乡创业园,吸引300万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创新,带动2000万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重点是“四个一批”:
新建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利用现有涉农资金项目构建多位一体、上下游产业衔接的创业格局。
提升改造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依托现有创业园改造配套设施,集成实训功能,增强服务功能。
拓展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依托现有产业园区,配置现代产业要素,嫁接成熟生产技术,匹配优秀管理人才,引入金融资本和风投创投。
整合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依托现有大型企业和知名村镇挖掘现有设施潜力,集中提供公共服务,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
具体政策如下:
一是强化财政扶持,对首次创业、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落实税费减免,对厂房租金、房租物业费、卫生费、管理费等给予一定额度减免。
二是创新金融保险,设立信用园区,形成支持白名单,逐步取消反担保,建立绿色通道,做到应贷尽贷快贷。引导资本投入,支持返乡入乡创业企业通过发行创业创新公司债券、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等方式,实现债权融资。
三是保障园区用地,依法依规改造利用盘活工厂、公用设施等闲置房产、空闲土地,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生产和办公场地。
四是强化创业人才支撑,允许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返乡入乡人员创办的企业。
五是优化创业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立“互联网+创业创新”模式,打造生产协同、创新协同、战略协同的创业链,为返乡入乡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
六是聚集培训资源,将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纳入创业培训重点对象,大力推行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和专家顾问团。
在中西部,县域经济比较弱,希望通过返乡创业园区能够提升政府的支持力度。
这个问题最早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支持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支持发展小微企业。
唯一不同的就是,把“返乡下乡”改为“返乡入乡”,以吸引城市资本。
在湖北,我记得做的比较早的是宜昌当阳市。我还专门去看过。
当阳市把实施“回归工程”作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截至2008年10月,该市返乡创业人员达2.8万人,创办企业167家,协议投资总额7.07亿元,到位资金5.5亿元,年实现产值14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安置就业5185人,带动就业9110人。当阳市的成功做法受到了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
当阳先后投入1亿多元对20余家规模以上回归企业进行财政让利扶持,对回归企业一律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制度,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该市充分发挥本地商会与异地商会的纽带桥梁作用,先后与浙江温州商会、福建厦门工商联、贵州湖北矿业协会等商会组织建立了友好互动联络平台,成功引进回归项目20余个。
为了进一步承接资本转移,2009年3月开始兴建全民创业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100亩,一期开发面积560亩,是宜昌市十大创业示范基地之一,被宜昌市科技局授予“宜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园”称号。
到了2016年2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2016年起到2018年,实施七大行动计划,鼓励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即提升基层创业服务能力、整合创业园区、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完善基础设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创业培训、返乡创业与万众创新有序对接等方面。
这说明,创业园区已经成为鼓励返乡创业的重要平台。
因此,在内循环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返乡入乡创业园将会是新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