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四川省等“13+1”省区市口岸部门,17日在重庆签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建设合作协议》,明确将在便利化通关作业、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等方面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由西部省份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合作打造的陆海贸易新通道,它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省份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世界各地,比经东部地区出海时间大幅缩短。
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实现对西部12省区市的全覆盖,目的地拓展至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个港口。今年1-10月份,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到发合计3655列,同比增长113%,集装箱累计到发18.32万标箱,同比增长109%。
此次签署合作协议的“13+1”省区市中,共包括了重庆、甘肃、陕西、四川、新疆、云南、宁夏、内蒙古、贵州、青海、广西、西藏和海南,以及广东省湛江市。
在此,我建议“13+2”,即把湖北的宜昌加上。
第一,宜昌位于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交汇点。非常便利于水路与铁路的对接,而且,焦柳线也经过宜昌,到南宁非常方便。便于形成枢纽经济。
第二,三峡大坝的五级船闸20年前就已经超设计水平了。三峡船闸2003年通航,年通过量从初期的3430万吨到2011年突破1亿吨,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2016年达到1.3亿吨,超过设计通过能力约30%。
从2011年到2017年,日均待闸船舶已经从180艘增长到614艘、平均待闸时间也从17个小时增加到106个小时。根据测算,5000吨级的散装船待闸一天,各项成本开支在1万元左右。而货值更高的商品车滚装船,一天的开支更是高达三万多元。2018年上半年平均待闸船舶是1080多艘,待闸时间已经突破200个小时了,相当于是八天多时间了。如果是一千条船,一天成本就是一千万,等十天就是一个亿。
第三,三峡大坝以下到武汉,现在的水深大约3.5米,按照“645工程”——武汉到九江水深6米(已经实现),武汉到宜昌水深4.5米(正在施工),集装箱最大数量也只有500个。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三峡库区建最大的集装箱船,不考虑过船闸的事,而是在秭归上岸,通过翻坝铁路加入铁路网。最大限度地利用三峡库区的水运资源。
这样的话,宜昌的责任就非常重大。
这就是“13+2”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