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月CPI同比上涨3.3%
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而从环比来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则是下降了0.9%。
与今年1月创下同比涨幅5.4%的高峰相比,CPI走势连续3个月回落,半年内首次重新回到“3时代”。
2、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1.3%
2020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其中,城市上涨3.0%,农村上涨4.0%;食品价格上涨14.8%,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上涨4.7%,服务价格上涨0.9%。1—4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4.5%。
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9%。其中,城市下降0.8%,农村下降1.0%;食品价格下降3.0%,非食品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1.3%,服务价格持平。
4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1.3%,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3.39个百分点。
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66.7%,影响CPI上涨约2.97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96.9%,影响CPI上涨约2.36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2.3%,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1.2%,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10.5%,影响CPI下降约0.21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3.7%,影响CPI下降约0.10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2.7%,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四涨三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4.8%和2.2%,教育文化和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0%和0.1%;交通和通信、衣着、居住价格分别下降4.9%、0.4%和0.3%。
3、2013年以来的变化
自2013年12月以后,我国CPI同比涨幅曾连续70个月在不高于3%的区间运行。进入2019年四季度后,这一情况出现了明显变化。
2013年末以来CPI同比涨幅情况
4月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从环比来看,食品价格下降3.0%,影响CPI下降约0.70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继续下降的主要因素。食品中,天气转暖,鲜菜供应量增加,价格下降8.0%,降幅收窄4.2个百分点;生猪产能加快恢复,猪肉供给持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7.6%,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鲜果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均下降2.2%。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3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2.8%,已连续第六个月增长;生猪存栏环比增长3.6%,连续第二个月增长。预计随着后续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持续提升,以及餐饮业复苏、消费回升,供需两端将逐步得到修复。
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下降,也使国内成品油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环比下降7.5%、8.2%和3.7%。
食品和能源价格环比回落,带动CPI同比涨幅的明显回落。扣除了食品和能源的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只上涨了1.1%,这反映出当前通胀水平总体还是出一个相对温和的状态。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报告预计,2020年CPI同比增速总体震荡回落,但警惕CPI的结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