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IMF的预测
北京时间周二(4月14日),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3%,此前预期为3.3%;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8%,比1月份预测的3.4%增长高出2.4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今年全球经济极有可能经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超过10年前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水平。”人们可能会称之为“大封锁”,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大幅萎缩。
预计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将在第二季度达到峰值,并在2020年下半年逐渐减弱,遏制措施将逐步解除,预测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疫情持续到第三季度,2020年全球产量可能再减少3%,如果2021年第二次冠状病毒爆发可能会使2021年全球产量较基线水平减少5%。
预计美国经济在2020年将收缩5.9%,1月份预测为增长2.0%,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计为4.7%,2020年和2021年全球GDP累计损失可能达到9万亿美元,超过德国和日本GDP的总和。
预计欧元区经济在2020年将收缩7.5%,而1月份预计将收缩1.3%;202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预计为4.7%,预计2020年意大利经济收缩9.1%,德国收缩7.0%,法国收缩7.2%,英国收缩6.5%,预计2020年日本经济将收缩5.2%,到2021年将增长3.0%,预计印度2020财年经济增长率为1.9%,1月份预计为5.8%,2021年印度经济预计增长7.4%,预计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体将在2020年收缩5.2%,在2021年增长3.4%。
2、国内专家的预测
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中,有20位首席经济学家对2020年度GDP增速进行了预测,他们将预期均值由2019年底的5.96%大幅下调至2.87%。中位数为3%。
所有经济学家均预计2020年GDP增速将会放缓。第一季度GDP增速将大幅下滑至负数,预测均值为-6.48%。
2020年4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7.81,高于上月,但仍低于50荣枯线。
3月经济数据较2月有所复苏,但仍显著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CPI和PPI同比增速低于上月,投资与消费数据出现好转但仍为负值,贸易数据将由逆差转为顺差。
经济学家们认为,未来积极的政策不会缺席,3月新增贷款、社会融资总量以及M2同比增速均显著上升,有4位经济学家预计未来一个月存款基准利率将会下调,有17位预计4月央行将会下调一年期LPR利率,有2位经济学家预计存款准备金率在4月内将会下调。
中国银行陈卫东表示,中国经济正在遭受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冲击,2020年一季度GDP增速或现罕见的负增长。展望二季度,由于存在疫情“倒灌”的风险,中国经济继续面临多重压力,预计二季度GDP将恢复正增长至3%左右。中国经济正在遭受史无前例的结构性因素(新旧动能转换、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重构)和周期性因素(疫情全球蔓延、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多重夹击。建议特殊时期特殊应对,宏观政策应果断出重拳做出调整,把稳定就业、扶助中小企业、保障民生放在首位。
有道理。
国家信息中心祝宝良认为,二季度我国经济会出现3%左右的反弹,如果世界疫情在上半年基本得到控制,全年经济在2.5%左右。应对疫情冲击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扩大支出支持企业、居民和部分地方政府渡过难关,发行消费券或直接现价补助,稳定消费。扩大教育支出,扩大中招和升专、专升本延迟就业。增加企业稳岗补贴,稳定就业。稳定投资,增加公租房和廉住房建设。
3、经济系统模拟研究中心的预测
依据国家统计局这次及以往发布的相关数据尝试对2020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做出粗略的推算和预测。
如表所示,如果3月份消费增长10%,投资亦增长10%,净出口增长保持不变,则202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将同比下降约20%。
如果3月份消费增长20%,投资增长60%,净出口增长保持不变,则202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将同比下降约10%。
如果3月份消费增长30%,投资增长100%,净出口增长保持不变,则202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将下降约2%。
当前,随着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各地渐渐开始复产复工,消费、投资有望得到一轮恢复性增长,但消费增长仍将有限,而投资增长也只能适度。另一方面,随着目前国外疫情风险不断加剧,我国的进出口压力短期内很难得到明显缓解。因此,2020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大概率会呈现负增长,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投资的表现。未来,经济恢复和稳定需要三驾马车同时发力。
4、进出口数字已经出来
4月14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2020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减少80.6%。
期待国家统计局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