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河南建设洛阳的干货
3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
会议指出,抓住历史机遇,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中实现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新突破。
具体措施:
要强化开放引领,以国际视野谋划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
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开放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自满”心态、“等靠”心态、“安逸”心态,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河南看洛阳,以开放的眼光解难题,以开放的思维增活力,以开放的心态聚资源,以开放的格局树形象。
要建好通道平台、提升开放势能,把支持洛阳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拓展开放通道上求突破。
会议提出了洛阳副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和建设目标。
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与郑州错位发展、协调联动,共同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3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70%;接待国内外旅客人数和收入占全省比重均超过20%。
2、省会经济规模第一的省都会关心副中心
湖北是两个副中心。
2003年,省委、省政府将襄阳、宜昌确定为我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2004年,省委八届五次全会要求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强实力,完善功能”。
2005年,省委省政府将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纳入全省“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襄阳和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明确提出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
2007年8月,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到襄阳、宜昌就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行调研。
2011年1月,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今后全省的经济布局就是三个三分之一,武汉占三分之一,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阳)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占三分之一。目前两个副中心加起来不到一万。
3、出路在于构建城市圈
2017年,河南省印发的《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目标要求,提出了23项重点任务,打造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提升“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功能。
2018年4月27日,洛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发布了一条名为《洛阳市组织豫西北城市召开洛阳都市圈工作座谈会》的文章,在官方新闻中,首次提到了“洛阳都市圈”。
文中提到“4月20日,市发改委主动协调平顶山、三门峡、济源三市发改部门和汝州市政府,在我市召开洛阳都市圈工作座谈会,共商豫西北城市融入洛阳市都市圈建设事宜,”参会单位一致认为,豫西北各市地域相连、人脉相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应尽快建立洛阳、三门峡、济源、平顶山四市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率先在综合交通、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符合都市圈发展要求、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项目,推动洛阳都市圈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文中提到的洛阳、平顶山、济源、三门峡基本位于河南西部,地理位置相连,据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四市合计GDP约8430亿元,人口约1340万。其中GDP方面洛阳以4343亿元占比约51%。
湖北的出路在于三圈三带。
武汉城市圈(1+8),襄阳城市圈(1+3,襄阳、荆门、十堰、随州),宜昌城市圈(1+3,宜昌、荆州、恩施、神农架)。
有机会会继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