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人民日报解读1-2月经济数据。
1、1-2月数据反映了抗击疫情付出的代价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13%,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出口分别下降24.5%、20.5%和15.9%,调查失业率突破6%,物价指数继续在5%以上高位运行。部分影响反映了抗击疫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需放大其负面影响。
通常下半年经济总量占全年55%,上半年占45%,其中一季度仅占20%左右。只要二季度后经济加快恢复,我们有机会弥补1—2月份的经济损失。
经济规模依然可观,自我修复能力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3万亿元。1—2月份,口罩、酒精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7.5%和15.6%。
部分消费被延迟或抑制,疫情过后有可能出现补偿性增长。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减少超1.5万亿元,旅游、住宿、交通、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减少超过1万亿元。有些商品和服务消费如餐饮、交通出行等具有季节性,难以回补。而汽车、服装、金银珠宝、日用品类等商品消费以及一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需求只是被暂时抑制或冻结,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约1.5万亿元。很同意。
2、不改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一是疫情没有伤及“筋骨”。1—2月份,乙烯、粗钢、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分别增长5.6%、3.1%和2.2%。金融业生产指数逆势增长4.5%。2月份第一周乘用车日均零售仅811辆,第四周已恢复至1.6万辆。
二是新经济新动能较快成长。1—2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233亿元,同比增长3%;2月份快递业务量完成27.7亿件,同比增长0.2%。生鲜电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线上办公等新模式新服务快速扩张。
三是补短板强弱项。1—2月份,卫生健康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分别增长22.7%、2.5%和3.4%。各项阶段性减免政策举措预计可减轻企业负担8000亿元以上。金融机构实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
3、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
一是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二是着力稳定就业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稳固市场主体的基本盘。
三是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稳定外贸外资和产业链。
四是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防止因疫致贫因疫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