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部之声
一位湖北官员的创新日记1】叶青:阿里云援手企业
2020-03-12 16:20:47   来源:今日湖北

一个月以前,游创商学院的龙时清总给我打来电话,问能不能给企业家做公益直播,分析经济形势,寻找投资机会。我说可以,尽管已经每天一篇武汉日记。


现在,每天一次的直播已经有了规律:分析疫情,解读新产品,介绍他人成功之经验,再根据自己每天收集的经济资料,给大家提提建议。


上路之后不觉得是负担,相反,还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总觉得讲了一个小时,500人左右听,之后视频在几个平台上,还是觉得讲稿浪费了。于是就有在《叶青武汉日记》之外再写《叶青创新日记》的想法。


与盒饭财经一说,居然同意。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第一篇的叶青创新日记。

市场新宠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电动自行车逐渐取代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成了许多人在短途通勤路上的首选。


根据电商平台公布的数据,在2月3日至25日,平台上电动自行车销量环比大增638%,成人平衡车和滑板车的销量也取得了环比147%和179%的大幅增长。


线下电动车行生意也不错,一天能够卖出好几辆。店里2000元上下的基本款卖得最好。


我的出行方式是“3510”,3公里走路,每公里10分钟,抓住了锻炼身体的机会。到省政府、省政协开会都是走。5公里骑自行车。避免堵车。10公里再开车或者坐地铁。现在5-15公里,可以用电动自行车解决。建议厂家生产可以折叠的,便于放在车行李箱的电动车。


泉州的楼房倒塌事件,让人痛心。雪上加霜。


人穿皮鞋,警犬光着脚跑上跑下。能不能有一双警犬的高筒靴呢?

阿里云立功


现在,有不少化妆品、服装企业,提出“全民营销”,其后台就是阿里云。


2003年,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横空出世,一批先知先觉的中小卖家懵懂“上线”,也使“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从“骗子之言”走向“现实”。


今年3月,IDC发布全球云计算市场报告: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上涨,紧随亚马逊、微软,追至全球第三!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占据全球市场近七成份额。又是一个中国自豪。


2008年,马云突发奇想,一声令下:阿里巴巴必须做云计算。不知道是不是与“马云”二字有关。


2009年,马云成立阿里云,阿里工程师写下阿里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的第一行代码。


阿里云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不再受制于人。


2015年,阿里云计算100TB数据排序只用了不到7分钟,把ApacheSpark创造的23分钟世界纪录一下子缩短了一半多。


2019年,昔日“吃资源、零产出”的阿里云,营收破50亿美元。


2020年开年,中小企业、民企,尤其损失惨重。


以前“看不见、摸不着”的“云”,陡然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云教育、云办公、云医疗、云卖货;政府、企业、学生、职员;全民上云。


阿里云在疫情初期就把AI计算资源开放给全世界。


28个省市与阿里云合作建设数字防疫系统,健康码在200多个城市上线。


支撑住1.8亿学生在家上课、2亿上班族在家办公。


案例一:


初一到初七,林清轩线下门店业绩崩塌下浮90%。七天后,却绝地反击!至2月15日,林清轩创造了超越去年同期145%的业绩,创下抗疫中中国零售业奇迹!


林清轩是上海本土的原创品牌,自2003年创立至今,致力于以中国传统草本为原材料,制作出安全的天然化妆品。


2018年,林清轩实现系统全面迁上阿里云。让林清轩在2020年开年保住了一线生机:和钉钉共创出智能导购,实现200万客户转化160万的惊人获客效果;通过手淘加钉钉,将导购和线下顾客得以数字化,成为此次疫情中线上揽客的最优渠道。


2月15日,创始人孙来春发表公开信:如果不是和阿里提前合作数字化布局,林清轩这次可能真的就覆灭了。


案例二:


西贝通过线上运营,营收迅速反弹。支撑西贝一臂之力的正是阿里云。


2019年,西贝全面拥抱阿里云。西贝副总裁张兴旺当初说:“在阿里云上的技术投入能给企业带来价值,数字化是不可逆的趋势,顺势而为的决策会产生力量”。

转产需要三把刷子


韩叙在《经济日报》发表此文,对企业家很有启发。


首先,技术实力。大部分成功转产的企业,要么是本身就具有相关行业背景,拥有一定技术储备,并且已经建立起了高水准的技术团队;要么是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完善的数据库,数据分析和研发能力超强。比如,五菱汽车不仅生产口罩,还可以生产口罩机。


其次,资金实力。


再次,“人脉”实力。各个环节杂糅交错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企业必须要有强大的“朋友圈”。

旧城改造


2019年3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老旧小区指的是建成于2000年以前、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且未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的住宅小区。


住建部把旧改分成三个优先级:优先级一为“水电路气网”;优先级二为电梯、停车库等配套设施;优先级三为物业管理和公共服务。


2015年首提旧改,2018年开始试点,2019年拨付专项资金,棚改渐入尾声,旧改或2020年上量。


住建部摸排发现,全国共有老旧社区17万个,涉及上亿人,约4200万户,建筑面积约40亿㎡。经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2019年7月测算,老旧小区改造的市场空间或达5万亿。若按5年改造期来计算,预计每年可贡献1万亿左右的投资额。


企业家的机会。

要新基建还是要新扶贫?


截止5日,24个省市区提出2.2万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48.6万亿元,其中2020年要干8万亿元。


在一片叫好声中,出现不同声音。


有的认为,这些所谓的新刺激内容,大多集中在铁路、公路、基建所谓的“铁公基”老三样上。这样的刺激计划,不仅不能拉动经济增长,还将中国经济硬拖入新的危机之中,属于人为制造危机。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应警惕借疫情呼唤新一轮大规模刺激基建、地产和汽车的计划。


财经评论员曹磊更一针见血:现在喊着大刺激的,主要是在给自己持仓加油呢,或者替自己的开发商东家摇旗。


他们建议将新基建资金投入精准扶贫。


只需要把各省即将投入效果不佳的新基建资金的十分之一,直接分发给贫困人口,就可以实现全民脱贫的宏伟目标了。如果实现全民脱贫,这些贫困人口从低消费转换成中低消费者后,拉动经济增长水平,远比新基建拉动效率高。


是这么回事。

ICU的费用


有一个视频,反映ICU病房一天就要3万左右,有几个人进的起。


黄奇帆最近提出,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国家在十四五规划对医疗要投入2000-3000亿元。我觉得少了。


从2018年数据看,中国的一产业二产业、传统服务业的总量都超过美国。美国超过中国6万亿美元的就是教育与医疗。


因此,无论增加多少医疗支出都不为过。中国人要看得起病。


黄奇帆分析到:


中国医护人员1320万人,需要增加到6000万人。


中国的医院35000家,要增加到6万家。


医院的医疗设备要充分。


这些会提升多少GDP?

一手打击病毒,一手打击官形主义


7日,陈一新在武汉市指挥部召开碰头例会上提出“六个之时”“六个更要”。很经典。很有针对性。其中两点尤为精彩。


在大疫大灾之时更要听民声解民忧。


在扎实推进抗疫工作之时更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简称官形主义。


针对如何调查研究,我写了一篇文章《了解民意“五步法”》


第一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目前武汉市市民最大的关注点是什么。


第二步:公布武汉抗疫问题投诉的电子邮箱与纸质邮箱。集中分析市民纸质和电子投诉。


第三步: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对已经掌握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核实。邀请不同类型的人员参加不同的座谈会,普通市民、企业家、网络人士、机关干部等,每次座谈会不超过10人,保证每个人有20分钟的发言时间。


关键在于本地干部回避制。即座谈会只有中央指导组、座谈会发言者参加,武汉市的干部、湖北省的干部,一律不要参加,以免事后有人打击报复。


第四步:要求武汉市政府写出有关方面情况的书面报告。中央指导组结合以上步骤掌握的实际情况,对书面报告的内容进行核实。最终判断政府方面报告的可信度。比如90分、85分。


第五步:召开只有地方干部参加的情况比对会。中央指导组带着问题对干部提出需要地方干部回答的问题。

多用北斗


近日,根据中央统战部信息采用情况通报,民进湖北省委会提交的《建议利用北斗定位系统加强信息化手段抗疫》建议被采纳。


该建议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民进武汉大学委员会主任吴华意提出。


建议由科技部门组织力量,抓紧利用北斗定位系统技术和移动终端(采用手机)互联应用程序,开发手机app或制作智能手环,对轻症SARI疫情患者居家隔离期间活动轨迹和服药情况、体温进行在线汇报和监测;从疫区返乡以及密切接触确诊疫情患者的需要自我隔离人员,处于潜伏期和传染期但病情较轻的患者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居家隔离期间进行手机APP或手环进行管理,定期获取位置,定期汇报体温监测结果。


武汉是北斗之城,全国研究北斗的院士中,一半左右在武汉。


2014年11月,湖北省政协十一届七次常委会议协商讨论了“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创新湖北建设”议题。


我在发言中建议,把武汉建成北斗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中心,加大汽车前装、智慧城市等应用示范的力度,加快推动北斗产业国际化步伐,力争拿下我国北斗海外市场50%份额,选择有核心技术、有创新能力、有市场前景,特别是有卓越团队的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成立湖北省与武汉市两级“北斗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北斗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帮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遗憾的是,湖北的动作慢了。郑州、长沙都有阿里等投资的北斗研究院。


这样的《叶青创新日记》,你有没有兴趣看?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