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口罩产能
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是抗击疫情的“三件宝”。随着世界性新冠肺炎的到来,需要量更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着力推动口罩企业复工达产,引导支持企业扩能、增产、转产,我国口罩日产能产量连续快速增长,双双突破1亿只。
据调度,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1.1亿只,日产量达到1.16亿只,分别是2月1日的5.2倍、12倍,进一步缓解了口罩供需矛盾。
其中,医用N95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到196万只、166万只,有效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要。
2、急速增加产能,万众一心
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28日,经营范围涉及医疗器械、口罩等防护用品企业增速可观,全国范围内医疗器械企业新增量超3万家,消毒产品次之。其中,有2957家新增企业经营范围涉及口罩生产业务。
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28日,比亚迪、富士康、三枪集团、玩觅、报喜鸟、奥康等3万家企业纷纷转产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等等医疗器械。
2月初,就有多家企业新增从事医用口罩生产,比如:富士康预计2月底可实现200万只的产能计划;造车大佬“比亚迪”预计到2月底日产口罩500万只;长盈精密对外表示与央企下属医疗企业合作投产高速平面耳带式口罩全自动生产线,预计2月底口罩产能将达到100万只/天;从事苹果iPhone和PC产品代工的和硕也开始生产口罩。
有企业跨界制造口罩生产线设备,比如:锂电池制造设备商赢合科技跨界开发生产医疗平面医用口罩全自动一体机,开发KN95口罩(M95)全自动生产线,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100台设备的交付;此前上海电气集团表示在2月20日前交付10条口罩自动化生产线。
产业链更上游,照明器具上市公司得邦照明表示,子公司成功研制口罩生产所需专用材料聚丙烯熔喷专用材料,且已实现量产。
中国石化官方微博在线求口罩机:“我们需要口罩机。您若有富余、可用的设备,可转让给我们,我们将协调生产、增产口罩。增产的口罩,我们可全部收购支持湖北抗疫一线,也可支持企业所在的地方防疫抗疫。”该条微博发布后不到3小时,中石化方面就表示已经联系到“几家”口罩厂商。而中国石化也在2月25日表示要再投建10条熔喷布生产线……
在天猫平台,20只医用一次性口罩的价格高达198元,比疫情发生前价格增长超过5倍。在京东平台,京东自营的口罩价格相对合适,但大都处于需要预约、且限制数量购买的状态。
3、19天,时装企业转产防护服
为了缓解医用物资供应紧张,2月2日,这家服装企业决定转产扩能。
第三天,从一家医药企业手中租下10万级无菌净化车间进行布置,一周内调集设备人员开始试生产。
2月20日新建生产线正式投产;2月23日,已经有4万件隔离衣装箱准备发往武汉。
一件防护服的压条长度大约10米,压条也是生产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一个熟练的压条工每天能压制200件防护服,这道工艺可以保证防护服上每一个有针眼的地方都被密封,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说:为了一个专业的压条工,我们是不惜代价,路上再艰难也要把他们接出来。
今年公司的复工复产,相当于在19个昼夜里,新建了一家企业,从净化生产、洁净压条到密封包装、消杀灭菌,每一个环节都是新的。大到生产车间,小到一台机器,都是从零起步,但这些经验也为企业常规业务复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说:在抗疫物资生产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保障员工安全复工复产的经验,减少了很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