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人民日报湖北周观察发表文章:《不胜不休!怀菩萨心肠 施霹雳手段》。介绍应勇书记的一周。
文章说:
国有疾,民有痛。天降大任,斯民所望。希望湖北新的领导班子,不辜负中央的决策、历史的选择、群众的期盼。
临阵换将,情非得已,势在必行。
国家卫健委批评湖北:防控措施没及时到位,全国要胜,湖北、武汉必不能败。
人民日报及时开通疫情救助通道,来自武汉的求救信息潮水般涌入。仅仅是人民日报上海线上救助志愿者小分队一隅,每天就收到求助信息数十条。自2月4日起,志愿者们夜以继日搜集信息、核实上报、回访收治情况。
电话中确诊或疑似病患求住院、求隔离的哭泣声,让人惊痛不已。即便在中央三令五申、几度划出死线,要求必须应收尽收后,无处求治的呼声仍在耳边。
导演常凯一家四口因为无法入院救治而相继病亡等悲剧,让许多网友泪奔。一家数口集体染病的;病重无法入院的;社区、医院、病患沟通不顺,造成社区派车夜里拉了病患说住院,结果医院说没床,病人被撂到凄风苦雨中等车回家的……据卫健委信息,武汉病患从发病到入院,平均需要9.84天,错失最佳救治时机。轻症拖成重症,畸高的病死率让人可怕。
近日来,人民日报救助通道上海线上志愿者群搜集到的求救信息明显减少。到了2月18日、19日,志愿者群里偶尔会安静一两个小时,即便求助的,也往往是其他病症、其他诉求。紧张了半个月的志愿者们,体会了些许岁月“静好”的久违感觉。
这是因为来了新的领导。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于12日当天开会分析抗疫形势。
2月13日中午,一条36个字的中共中央决定刷屏:应勇同志任湖北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蒋超良同志不再担任湖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网上跟帖支持拥护,党心民意同频共振。
上海网友用一副对联赠别:掏心掏肺掏家底,捐钱捐物捐市长,横批:应勇抗疫。
很快,便有北京媒体敏感地发现:“这几天,应勇的动作不断”,“湖北的打法变了!”
最大的变化,就是四个字“救治”“阻隔”——打蛇终于打到七寸。
应勇到任后的第一个省委常委会,在作出“我省疫情正处在高位运行的持续增长期、攻坚克难最吃劲的关键期、重中之重决战之地的窗口期”判断后,要求“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更加严格的硬措施,精准发力”,“牢牢抓住救治、阻隔两大关键环节,实行筛查甄别、小区(村)封闭式管理、公共区域管控三个‘全覆盖’。”
这几个全覆盖,是抗疫之中的上海人非常熟悉的打法。想来新领导到了武汉,会对此前抗疫措施的松散,甚至远不及只有300多确诊病例的上海,会颇为吃惊。干脆把上海的有效做法拿来用上了。虽然打法不尽相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处。
17日,新书记又奔赴黄冈、孝感。除了救治、阻隔关键词,他再度强调“四应”,并特意提及“红安精神”: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
在湖北,有人传说,新书记因为常凯一家的悲惨故事,难受得夜不能寐。还有人说,新书记专门去新媒体上看百姓的呼救与呼声……
2、不胜不休的由来
1931年11月7日,为纪念十月革命14周年,红4军、红25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七里坪镇西门外河滩上召开成立大会。
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赤江县委驻地,即今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毛浴镇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党政工作会,到会代表800余人。这次会议,将全军各部队军训时的训词进行了规范,统一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并庄严地举行了以训词为基本内容的军训宣誓。
为便于广大指战员对这一训词的深入理解,红四方面军印发了一个《说明》,其全文如下:“智”是学习,有阶级自觉有深刻的政治认识,深湛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学习无产阶级的一切聪明;“勇”是勇敢,敢于牺牲,勇于吃苦耐劳,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坚定”,有克服一切困难艰苦环境的决心,在任何困苦之下绝不动摇,钢一样的坚,泰山一样的定,为革命斗争到底;“排难”,排除一切困难,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决心,决不在困难面前投降;“创新”,有创造性,有创造新局面、新苏区,挽回战局,创造新的战术战略等;“团结”,在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之下,千万人团结如同一人的奋斗协同一致的努力;“奋斗”,就是坚决向前冲,努力猛进百折不回;“不胜不休”,即是不消灭刘湘,不赤化全川,不实现苏维埃新中国,不打倒帝国主义,就誓不停止的意思。
“创新”一词也让人吃惊。现在还在强调。
3、不受不休
我提了很多建议,有的建议不容易被接受,就要继续提。
公车改革建议,从1998年开始提。
2014年7月16日接受推行。
我对自己的要求:“竭诚尽智,无错不改,不受不休”。
也是受红四军训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