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在2003年“非典”,我用的是一部翻盖的摩托罗拉手机,体积大不说,而且是黑白的,没有摄像头,只能发短信、打电话、看一点新闻。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幸好有了成熟的移动支付,应对封闭小区的事,就非常方便了。
不仅买菜不要再用纸币,而且在人口管理方面也非常方便。
武汉市规定,必须开放的公共场所实行扫码入出管理。
在驻马店,上下高速路的车辆驾驶员直接用手机扫描工作人员手中的二维码,按照相关要求填写信息提交后即可实现快速检测通过,全程费时仅一两分钟。
16日,南京市发布通告,即日起乘公交、地铁时,需扫描张贴在车厢的二维码进行乘车登记。如遇没有携带智能手机或不会操作的乘客,可由运营人员或其他乘客代其绑定手机号。
连人民日报都来帮忙。
2月4日,人民日报社旗下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了一则特殊的“征集”信息。网友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四类人员(确诊、疑似、密切接触者、无法排除的发热者)目前还没得到隔离收治的求助信息,通过邮箱、留言等方式提交,各平台将尽可能为求助者提供帮助。“人民好医生”APP还连夜紧急上线在线表格提交功能,方便大家提交求助信息。
现在,人民日报又帮农民卖菜了:
如果您身边有因为疫情影响农产品销售的农户或企业,可以向我们提供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力为您提供帮助。
真是中国好媒体。
2020年开年,一场抗疫,却意外地成为了5G大显身手的战场。
一是5G远程医疗场景。
8日,北京和武汉两地进行了5G远程病例会诊的实战,将千里以外的“智囊”汇聚到一起,集合了全国的精兵强将,对两名重症患者进行会诊。
18日,远在浙江的医疗专家在线远程控制超声机器人,“隔空”700余公里,为一位身处黄陂方舱医院的病人做超声检查。
二是5G无人医疗场景。
简单的隔离医护工作,比如端水送饭、药物配给、体温测量等都可以采用5G医护机器人,而为病人床头配置5G医护智能音箱、5G问诊检测设备,也能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减少感染机率。
三是5G健康监测场景。
联通推出5G+热成像人体测温信息化平台,平台凭借5G传输技术,可将视频及相应数据实时传送到大屏或云平台进行数据记录和监测。
可以肯定地说,疫情过去之后,所有线上项目也会得到飞速的发展。
一是互联网医疗平台。
疫情期间,丁香医生、微医、阿里健康等平台,都推出在线义诊,帮助用户筛选普通感冒与新型肺炎。
整个医疗过程能够实现闭环。比如阿里健康,就通过淘宝App上线了“买药不出门”服务,线上问诊之后,在线医生开方,药品直接给配送到家。
2019年之前,人们线上问诊的比例仅为2%-4%。在此次疫情的催化作用下,线上问诊的比例已经提高至10%左右。
二是手游比端游更具潜力
腾讯的两款热门手游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在春节期间表现十分优秀。
三是视频网红将大量出现。
短视频方面,抖音DAU达到了3.11亿的用户量,同比增长了93.1%;快手的DAU为1.77亿,同比往年增长了55.8%。
催生一大批教师、医生、厨师等新晋网红,爆发一场新网红经济。
四是企业咨询服务平台。
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很多企业家愿意在家在线学习。
企业服务包括业务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分析、IT基础设施、通用服务、垂直行业服务六大类别。
五是在线教育会议平台。
在线教育平台最大的优势是名师优势,疫情之后会加速市场调整,一些听过名师讲课的学生,将再很难将就普通老师。未来线上教育与线下融合也是必然趋势。
在线会议平台大量出现。使用方便,比如我经常用的腾讯会议、小鹅直播等。生意兴隆。
六是线上办公软件。
很多企业因开始线上办公,钉钉、企业微信等一些线上视频、任务管理系统,服务器都被挤爆。
仅在2月3日当天,全国就有上千万家企业、近2亿人使用移动办公软件开展业务。
在远程办公行业,中国共有超过4,500家“云办公”产品生产公司。
七是制造业的线上延伸。
制造业会向互联网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
比如,对于线上业务和非接触的商业方面,劲酒公司吴少勋介绍了三方面探索:
(1)强化线上沟通,对终端客情实时跟踪。
(2)要重视面对家庭的直接销售。
(3)重视社群运营、云约酒(线上喝酒)等互动平台构建私域流量。
八是“宅经济”服务将延续。
疫情期间,由于人们不愿意去大超市,社区便利店、生鲜电商等企业集中爆发。
一些配送服务,美团、百度外卖等,业务都出现井喷。
疫情催生了“宅经济”。未来同城物流、跑腿服务等会进一步崛起,未来的人会变的越来越来“懒”,越来越“宅”,越来越不喜欢跟人接触。
九是无人住宿业的发展。
中国目前共有超过80万家住宿业企业。
一些早就转型升级的企业,比如亚朵酒店等则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智能+服务形式五花八门,比如,微信开门、自助入住和退房、客房智能控制系统、可穿戴智能技术等。
可见,疫情不是经济停滞的终点,而是经济发展的转折点。
要通过物联网、5G等,让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更加便利,这将会带来许多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