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
心有灯火托梦飞(我与新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2019-04-29 09:38:29   来源:人民网   分享:
0

  我在母亲温暖的怀抱生活、写作、歌唱,始终充满着自豪和幸福,奔涌着激情和遐想。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眷恋,属于你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绿树,每一朵鲜花,每一滴雨露,每一缕清风,每一抹阳光。

  

  我想人生的美丽瞬间,变成一道珍贵风景。让生命中的难忘故事久远闪耀心灵的彩光。

  那是二十七年前,初春的一天,天空飘着柔柔细雨,清淡而缠绵。我乘车穿过雨的迷蒙,怀着忐忑和神往的心情,来到位于长沙城南东塘的潇湘电影制片厂。在那个充满神秘、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银色时空里,我在寻觅新旅途的灯火。在这里,我新生的梦想,将飞越田野、河流和山岭,绽放生活和心灵之光孕育的电影艺术之花,化作天空的美丽彩虹和灿烂星光。

  刚到厂里,因一时腾不出房子,我就住在厂招待所。我每天按时上班,在办公室主要是看有关电影制作、管理方面的资料,找一些厂领导和处室干部及艺术人员了解情况,还到车间、部门熟悉人。然后就是看厂里过去拍的一些较有影响的影片。生活是全新的,感受也是独特的。

  这个时候,正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如东风滋润万物的大好春天。对于敢于开拓创新的人们来说,这正是一个大显身手的极好机遇。我想,如果还在县里工作,真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在田间地头、在水渠边、在山坡上和老乡一起劳动、一道规划农村发展蓝图的情景。我亲眼看到农民兄弟是怎样把公路修进深山,把电站建在峡谷,把厂房搬进工业园,把外商请进乡政府,把自己精心创作的花炮焰火送到世界各地。而现在我面临的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一个未涉足过的艺术天地。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尽快投身实践,去探索组织管理电影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面对这一切,我几乎陷入一种焦虑迷茫的境地。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两个多月就过去了。我厂与香港合拍的首部动作片《新龙门客栈》顺利开机。接着,故事片《刘少奇的四十四天》又在抓紧进行前期筹备。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早稻插秧的季节。可是现在已进入夏季,天气渐热,给拍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许多场景还要按春天的时令来设计布置,演员要在高温下穿着棉衣演戏,拍摄的艰难可想而知。

  为了把影片做成精品,生动、鲜活地再现刘少奇回家乡调研、走村串户、与人民群众近距离接触的真实情景,塑造刻画好少奇同志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克服官僚主义、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光辉形象,我多次到现场和主创人员共同研讨。有些关键台词我和导演多次认真推敲。其中有一段对话,为了使台词更真实、更准确可信,我认真翻读《刘少奇选集》,找到了他的原话,变成台词就显得更真实而生动。这部影片放映后广受好评。

  然而,面对前进中取得的初步成果,需要冷静思考的东西很多。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电影市场急剧滑坡。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界有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电影赚钱,就拍什么电影”的观点,至于说社会效益则不必去过多顾及。一段时间内,有的人被搅得昏头昏脑。是迎合,是抵制,还是走自己的路?电影改革出路在哪里?对于我这个刚刚来到电影工作岗位的新兵,压力之大,苦不堪言。我有时不能入睡。

  深秋的夜晚,我独自在湘江边行走,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认真地思考潇影怎样朝前迈步?夜色渐浓,寒气袭人,已看不见江面上的帆影,只有江心橘子洲的灯火依然在眼前闪亮。此刻,我想起小时候在故乡看电影的情景。只要一听到小镇上放电影,我就早早地吃过晚饭,和小伙伴们搬着木椅子去占位置。电影放映场就是学校的操坪。一块白色的幕布,用两根粗壮的竹竿挑起。那时我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上甘岭》和《地道战》。看后几天都还在学电影中的人物动作。那时也萌生了当兵的念头,后来真的当兵了,我还在部队画过幻灯片。复员回到家乡,我依然坚持业余写作,现在组织上把我放到了曾经梦想的文艺天地里,我该怎样不辜负时代的期望?这时,我想起鲁迅说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是啊!面对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我们心中一定要有前进的灯火。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创造时代巨变是我们电影人创作的源头活水。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梦想之光,就是我们心中的前进灯火。如果把潇影比作一艘船,那么,广阔的电影市场就是一片海,而划船的不竭动力就是改革。只有坚定地走改革之路,潇影才有前途。想到这里,我激动万分,回到宿舍连夜写出了改革的初步方案……

  一年以后的中秋之夜,当潇影厂的艺术家和职工们走出家门,来到铺满月光的美丽庭院,看到耸立在月辉下的潇影商贸城,又想起新投拍的现实题材电影《股疯》《凤凰琴》,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时,心中有多少激动和感慨!

  生活是有情的,艺术是有缘的。我从一个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老区县长的岗位,步入这样神圣的艺术殿堂;从最初的迷茫到获得如此丰厚的精神慰藉和拼搏的快乐,不禁感慨万千,总有泪花在眼眶滚动。我深深地体验到文艺工作者只有走向生活、走向群众、走向社会,生活、群众、社会才会走向你人生的长河,为你扬起多彩的浪花。

  时光流逝,往事历历在目。尽管后来我离开电影厂,并在2007年走向省文联的工作岗位,但我没有忘记在电影厂工作的日日夜夜,我的电影情结也未曾被岁月冲淡。也就在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决心为他写一部电影。

  现在回想起来,这部电影的创作也是异常艰难的。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不少难点:从时代背景来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时间跨度长,要客观地展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过程;从人物塑造上讲,既要突出主人公袁隆平的关键作用和重大贡献,又要体现团队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精神;从社会学来思考,既要反映杂交水稻探索的风风雨雨、艰难坎坷,同时也要揭示其科学探索的基本路径与当代科学的呼应,更要体现党和政府、社会以及农民群众对此项重大科研的关心、支持、拥护;从电影创作的艺术要求来把握,既要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尊重科学,又必须尊重艺术规律,生动刻画典型人物的个性与矛盾冲突,巧妙剪辑感人的生活细节……

  就这样,我们深怀敬重之情多次采访袁隆平和他的夫人、有关领导、专家及其团队成员二十多人次。专程去袁隆平从事教学、科研的怀化安江农校、海南三亚农场实地考察,并在海口市登门拜访已年过八旬的陈洪新老厅长(剧中的成洪涛),听他详细地讲述袁隆平的科研事迹和探索精神。我们用眼睛、用心直接感受了袁隆平当年住过的土砖屋、讲过课的教学楼、进行过科研的试验田,走过他曾经数百次经过的田埂和椰林小道。

  2009年5月22日下午,电影《袁隆平》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首映式,作为编剧的我应邀参加,心情特别高兴和激动。主持人问我:创作《袁隆平》的初衷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我的电影情结,我崇拜袁隆平,敬重袁隆平。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挑战了人类饥饿,也映照出新中国培养的当代科学家平凡而伟大的奋斗人生。后来《袁隆平》获得中国电影第十三届华表奖,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回忆过往,我倍加感到要珍惜当下波澜壮阔且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创作机缘。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与共和国同龄,我是祖国母亲的儿子。我在母亲温暖的怀抱生活、写作、歌唱,始终充满着自豪和幸福,奔涌着激情和遐想。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眷恋,属于你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绿树,每一朵鲜花,每一滴雨露,每一缕清风,每一抹阳光。

  心有灯火托梦飞。祖国,我深爱着你!

  (作者为湖南省文联原主席)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29日 20 版)

(责编:曹昆)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