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漫人物巴雅尔
流行的表情包、卡通的动漫人物、独居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有一位蒙古族青年“巴雅尔”,“他”擅长以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对党的政策理论进行解读。同时,“巴雅尔老师”还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政策理论学习也可以很新潮、接地气,巴雅尔开讲啦,我们都爱看,都爱听!”
“巴雅尔开讲啦”是鄂尔多斯市新媒体理论宣讲新品牌,2018年被中宣部评选为创新案例。截止目前,“巴雅尔开讲啦”已推送近70期,阅读量已超过660万。在鄂尔多斯发布的新媒体账号上,生动可爱的巴雅尔土味情话成功吸引了一批90后、00后年轻人。
动漫人物巴雅尔
“我第一次觉得政策理论的学习还可以这么轻松,‘巴雅尔开讲啦’带我们找到了新的学习方法。”
“我第一次觉得政策理论的学习还可以这么轻松,‘巴雅尔开讲啦’带我们找到了新的学习方法。”鄂尔多斯市委组织部一位90后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己早已经是“巴雅尔”的粉丝:“每一期都要看,很有趣,很有收获。”
《Rap! 说唱鄂尔多斯两会!》《图解:2019年鄂尔多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怎么做?》《H5!守望相助,新时代内蒙古最炫民族风!》……“巴雅尔开讲啦”系列作品采用H5、VR、快闪、FLASH动漫、微信表情包等图文声像并貌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解读理论政策,实现了小故事展示大道理、小话题回应大课题、小平台传播大理论,成为深受草原人民欢迎的、具有开创性的新媒体理论宣讲品牌。
动漫人物巴雅尔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委讲师团团长、“巴雅尔开讲啦”主创人员辛婧在工作中发现,新媒体背景下,基层理论宣讲正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拓展宣讲阵地,成为我们不断探索实践的初衷。”
创新理论宣讲方式方法,“巴雅尔老师”正式“上岗”。
围绕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出动漫图解作品《巴雅尔带你一图读懂十九大报告》等H5作品;利用VR技术制作“巴雅尔开讲啦”鄂尔多斯红色地图,让受众身临其境感受红色历史与革命前辈的奋斗故事。
针对蒙古语受众理论解读作品少的难题,推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蒙文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蒙汉双语辞典》等蒙汉双语新媒体作品,有效扩大了理论政策在蒙古族受众中的影响。
动漫人物巴雅尔
“动漫人物定位为蒙古族青年巴雅尔,是一个擅长套马和喜欢喝酒的草原小哥哥。”
动漫人物巴雅尔是怎样诞生的?如何将庞大的理论主题穿针引线,并让受众产生品牌认同和情感链接?
几经研讨,辛婧和她的创作团队初步确定一条以本土青年动漫人物为核心载体的新媒体创新之路。
“巴雅尔”是蒙古语里的男子名字,它的意思是幸福快乐,“这是一个蒙古族中常见的名字,几乎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名叫巴雅尔的朋友。”辛婧微笑着说,取名巴雅尔,一个是符合内蒙古的地方特色,另外也希望它有种天然的亲近感,给人一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印象。
创作团队几经修改完善,“巴雅尔”的“造型”最终确定为可爱暖萌、服饰简洁明快、关心时政热点,语言有趣接地气的人物形象,其定位为工作经验的青年讲师身份;他热心、爱家乡、有点唠叨、喜欢流行,是个擅长套马和喜欢喝酒的草原小哥哥。
“巴雅尔开讲啦”主创人员辛婧
“每一期作品创作,都是一次开启头脑风暴的过程。”
创作团队由3人构成,平均年龄85后,成员专业不同,有着新闻、美术、播音主持等学术背景与从业经历。
创意推翻重来、加班加点是团队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去年我们为改革开放40周年设计作品,最初计划通过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绿皮火车、高铁动车、飞机航线等交通出行方面的变化作为切入点,展开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的发展成果。”辛婧告诉记者,在团队的策划会上,大家提出出行方面的变化是全国各地都在经历的变化,内蒙古的地域特点不鲜明。
“我们又修改方案,通过草原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出行方式,展示内蒙古的交通发展,例如从70年代深入草原的勒勒车足迹到今天登上国际舞台的飞行里程来体现变化。”辛婧说,后期经过资料搜集与权威部门求证,发现这个思路提炼不够准确,我们又放弃了。最终,确定了“40年,内蒙古的变与不变”这一主题:“从1978年到2018年,变化的是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等发展数据,不变的是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巴雅尔开讲啦”作品创作是一个集体智慧凝练的过程。“每一期作品创作,都是一次开启头脑风暴的过程。”辛婧笑称,“在拟定初稿之后,作品要提交内部交流群,开启头脑风暴,完善方案、修改细节。整个作品完成过程中,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完善,以确保作品最终呈现最好的效果。”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