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第一届姐妹班成员合影
一群基层劳动者,一支团结的队伍,一块闪光的牌匾,一个庄严的承诺……青岛公交2路线“姐妹班”,1978年,组建于春暖花开的季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
“把孩子先从车窗玻璃递进来,自己再挤上公交车。”“一个小螺丝、保险丝都舍不得扔。”“自己戴着手套先握住扶手,再让乘客扶住她的手不受凉。”……这次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些发生于40年间的你也许未曾听闻的暖心故事。
“那个年代啊,乘车和行车难是很突出的一个问题。”
868车组在探讨方便勾的使用方法
赖双玲是1978年当选的“姐妹班”868号车组的班长,虽然一晃40年过去了,但回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幸福的表情还是写在脸上。“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那时候百业待兴,开始抓生产,大家工作的心情也很高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迫切需要有这么一个集体和抓手,把大家凝聚起来。“赖双玲告诉记者,又因当时青岛公交2路线驾驶员和乘务员中,女性特别多,久而久之,大家都开玩笑说这是一个女性班组,一开始定名为“三八班”,最终确定为“姐妹班”称号。
“那个年代啊,我们乘车和行车难是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据赖双玲讲述:“2路和其它的路队还不太一样,它是贯串了当时青岛市南、市北、台东三个区,这三个区分别又是工业区、商业区以及居民住宅区,所以乘客特别多。行车难是因为以前的整体路面不好,有很多坑坑洼洼,如果电车颠簸大了,上面电线就掉下来了,驾驶员就要小心的避开坑洼。乘车难的体会就更深了,有时候乘车人多了车门都关不上了,乘务员拼命地拿着小喇叭喊,到站了请往两边走,我个子高手的力度也可以,我就一拉手刹,从驾驶室里跳下去,在车外面帮着推门,乘务员喊着大家往上使劲啊,咱就可以发车了,有的乘客甚至还把孩子先从车窗玻璃递进来,大家帮着接上车,自己再挤上来。现在车多线路也多了,这种场景早已经见不到了。”40年走过,现在回来看看2路电车车型的变化赖双玲打心眼里觉得特高兴,尽管自己没开上新车,但是公交发展了有了这么好的车型她也觉得特别欣慰。
868车组在研究如何正确搀扶老人
说起刚进到公交公司时,激动之情依然溢于言表。“那时候我们都是17、8岁的小女孩儿进到公交公司,2路队上的老书记和老队长也都是女同志,我们打心眼里崇拜她们,能得到这些领导的教育和指导是非常激动。‘姐妹班’成立的时候是1978年的夏天,到同年的12月份我们就照了一个合影,至今我们都精心保留好。”赖双玲向记者展示这张旧照片时,眼睛里仿佛有星光在闪烁。
“再回忆起来就是那时的车都很旧,讲讲曾经的故事,说出来可能现在这些师傅们觉得不可思议。”赖双玲说道,当时的车常年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换代,一些零部件缺损,有时候驾驶室的门需要用铁丝再绑一下,不然行驶过程中门突然开了是很危险的,所以那时候大家养成一种习惯,喜欢捡一些零部件存到工具箱里去。“有时候我们的乘务员看见个螺丝都问问我,赖师傅,这个螺丝还可不可以用?我说可以用,就放到我们的工具箱里去了,一个小螺丝、保险丝都舍不得扔。可能现在车辆条件好了,不需要这些了,但我们那时候,有几个乘务员眼睛可尖了,看见一个小螺丝都很激动,怀疑是不是哪个窗框上掉的,紧接着就开始找,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她们都是最可爱的人!一个车组就像一个小家庭,像姐妹一样,后来我们2011年把‘三八班’改成‘姐妹班’,我觉得改的真不错。”
“80年代我们的服务方法,放到现在就叫‘创新’了吧。”
共青团号命名的六个人
1983年5月3日,868号车组被青岛团市委授予“共青团”号,这也是目前为止为一个个被授予“共青团”号荣誉的车厢。回忆起那天的情景,当年的“姐妹班”成员们都历历在目。“那会儿换了新型公交车,但是电车不像现在是双电源,离了电轨还是不能行驶,就用拖车把公交车拖到了青岛人民会堂,当时市里最大的领导都去了现场,专门为授牌仪式开的会议,发言稿就讲了一个半小时。”当年的“姐妹班”乘务员王福红听到老同事的讲述,一下子也进入状态,感觉又回到了当年的公交乘务生涯阶段。
“80年代我们研究的一些服务方法用现在的说法就叫创新了,1981年我们想到让乘客来监督我们,那时候我们是全公交公司第一个‘挂牌服务’的车组,挂牌的内容不是很多,也就几句话,类似于‘热情服务、礼貌待客、有问必答、卫生清洁’等等,那时候挂的牌子十分简陋,就是利用维修厂的废铁,然后涂成白色,喷上红字,用一个小螺丝挂在车上。”除此之外,那时候“姐妹班”的干劲也非常足,业余时间到站头上为乘客服务,在火车站桌子一摆,下了火车的乘客大包小包的,就问人家到哪里去,姐妹们一看有老年人拿包都拿不动,一打听要去哪,直接随着车就走了。“现在想想很不可思议,如今谁敢让人家拿着包就跟着走,万一是骗子呢?直到火车站所有的乘客坐2路的都没有了,‘姐妹班’才撤摊。”王福红笑着说。
武汉客车厂制造的铰接式吸子无轨电车,共青团命名时的车型
后来车组换上了新的铰接无轨电车,面临3个车门,为了保证不漏票,中门是不允许开放的。据王福红回忆:“那个年代我们车组是第一个敢于在只有两个乘务员的情况下,把中间的门也放开让乘客上下。为了不漏票,我们研究出了‘串空’的方法,两个乘务员配合默契,分别在前后门往中间门售票,一汇合后会意一笑,再往反方向验票,方便了乘客,又减少停驶率,让乘客不用从中门寄到前后门上下,提前检票也节省时间。在现在看来,多开一个门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当时能多利用一个门是十分不易的,这拿到现在也叫创新吧。”
为什么“姐妹班”这么有底气?是因为在工作8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大家争分夺秒的练功,能保证在一站时间内就把票都卖完又检完票。“那会儿公交的氛围非常好,乘务员把线路和所有的首末车时间都是倒背如流,乘客都靠问我们来解惑,指路全凭一张嘴,不像现在时代发展了,用手机就可以查到线路和等车时间。”王福红感慨道。
“方便钩和方便针都是时代的产物”
1999年青岛大修厂自己制造的新型单机电车
“我是1979年到公交公司的,那时候我们是600个人刚下乡回来,先在其它车组实习的,后来进到2路电车868车组。”乘务员吴永新回忆起在“姐妹班”的日子,一直给她的感觉就是温暖。“那时候有一种精神,就是集体荣誉感高于一切,放在现在就是叫做团队精神了。我刚去工作的时候,作为新的乘务员什么也不会,胸怀一把火想把工作干好就是不知道从何着手,我们就业余时间去观摩‘姐妹班’的创始人李秋华,她的服务在2路车的乘客当中就种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让我最感动的一点是,当时车很破旧,冬天的风会吹进车厢,她上车后怕乘客冷,自己穿着棉衣用身体挡住车缝,不让乘客挨冻。还有一件事,上车后她怕乘客握着车上的铁扶手冻手,她就自己戴着手套先握住扶手,再让乘客扶住她的手不受凉,她的事迹一边感动着我们这些小乘务员们,也让我们发自内心去向她学习。”
方便乘客的一些做法也是“姐妹班”从1980年就开始探讨的,方便钩和方便针都是时代的产物,“那时候买菜还是用网兜,一刹车经常菜果滚一地,我们就找了修理工用废旧铁丝给做了方便钩,放到车上大获好评,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方便钩,但温暖了乘客的心。”
吴永新告诉记者:“那时候对待工作的热情真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工资35块钱一个月,干多干少一个样,工资基本上是大锅饭,也从来不知疲倦,就靠着一种精神,大家都攀比着干工作就怕自己掉队。现在说是团队精神,那时候就是姐妹情和集体荣誉,现在新时代新的服务水平更胜于我们了。家有家风,‘姐妹班’的班风也一直传承到现在,有这种好的环境,再过十年、二十年,‘姐妹班’到未来依然会劳模辈出。”
2018年,新型双电源无轨电车
朱莉说自己是姐妹班里最享受的一代成员,“我1983年进入电车厂的时候就有很多‘姐妹班’的好师傅培训我,在1986年上了868车组工作时惹了一个祸至今忘不了,记得那时是卖了票没预报站,驾驶员和乘务员‘差点没把我吃了’!说因为我给班组拉分了,我回到家就哭,“姐妹班”当时有30多个人,哪一个人要是掉了队都会自责不已。师傅还会在业余时间跟我的车做乘客,一路指点我哪里做的不够,下一次再乘车时还会监督我上次指出的错误有没有更改,师傅的责任心让我不能落后。”老师傅们的责任心在朱莉心中也传承下来,她说自己现在也有徒弟了,随着社会背景的发展,现在的团队精神就是以前的集体荣誉感,说法变了,精神是不变的。
“如果开辟了新路都赶快去看,目的是让乘客‘问不倒’”
868车组在站点设置征询台,征求市民意见
1999年,2路电车改成了无人售票了,“姐妹班”第一年面临的问题是有人售票叫有情服务,无人售票怎么服务呢?“我们第一个是在车上加了一个信息窗,提示大家注意天气变化,然后加了方便袋,又加上了暖扶手和小扇子。”说起暖扶手和小扇子的故事,朱莉娓娓道来:“当时所有的电车扶手都是铁的,冬天乘客上车扶着凉,我们就想办法如何去改善。一共是1000多个座,1000多个扶手,‘姐妹班’的人就一起一个一个的缝上去,这也是受到当年老前辈用自己的手帮乘客暖扶手的熏陶。到了夏天,我们又给车上配上了小扇子,‘姐妹班’的人回自己家找来了纸壳和浆糊,一针一线缝扇子,有的姐妹还是找婆婆和丈夫帮着缝的。那时候其实也可以花钱买扇子,但是大家就想表达自己的一份情,同时也倡导废物利用,姐妹们都是自己动手。”
董文香是现任“姐妹班”的班长,老大姐们做的太好,在董文香看来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把以前大姐们做的一些事情又捡了起来。“我1993年就在868车组实习做乘务员,感觉这里乘务员和乘客之间的感情特别亲,小喇叭也说的那么好,当时我普通话说的不好,为了用好小喇叭我整天在家练,那时住单身宿舍,天天对着舍友练习,想想也是那个时候的锻炼才有了现在的自己。”如今,董文香把之前跟前辈们学到的服务方法延续到现在。
比如说走街串巷,为了熟悉线路图,最早的“姐妹班”就在业余时间驾驶员带着乘务员一起走街串巷,那个年代如果开辟了新路都赶快去看,目的是让乘客“问不倒”。自2000年开始公交发展速度很快,从以前的30几条线路补充到100多条,可以说小区建到哪公交车就通到哪。现在的班长董文香同样带着姐妹们熟悉一条线,走遍每条街,连多少个路牌都掌握。
车上的手写信息窗
“车辆的走向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就通过上网查,实地考察,又结合公司内部的资料汇总起来,吃饭交接班时背,开会的时候也互相提上几条,经历过一个多月,终于把170多条的首末车时间和站点都吃透能背诵出来了。这也是一种传承吧。”董文香笑着说道。
以前的小喇叭广播内容也十分有意思,师傅教给徒弟在早高峰的时候不能说“各位乘客您好,现在乘车人较多,请您上车后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大家都挤得不行,谁会乱扔果皮和吐痰呢?还有早晨上班,大家都打不起精神,也不能说“各位乘客,为了方便您乘车,现在向您介绍首末车时间。”大家也没有心情听这些,就一定要广播在一个恰如其分的时间。董文香说:“现在换新车以后,小喇叭也用起来了。在重点的车站和站点,我们也会拿出小喇叭来提示乘客。”
“姐妹班最年轻的姐妹39岁,开双能源电车必须要有双证”
历届姐妹班班长合影
青岛2路公交作为青岛市首条无轨电车线路,承载了很多老一辈青岛人的记忆,曾经一辆电车“掉辫子”,整条线路瘫痪的情况如今早已不可能发生。今年,2路电车线新更换的双电源无轨电车正式上线运行,这种新型电车脱离“辫子”照样可以跑,如遇车辆或线网故障,双电源无轨电车就能直接脱线运行,避免电车集体“趴窝”了。
难怪老一辈的公交人看到了现在的新型电车都十分羡慕,除了配置易燃挥发物检测设备、手电一体电磁式电动击窗器、车头车尾雷达外,双电源无轨电车还配备三个反光镜,极大地增加了驾驶员观察的范围,车载摄像头由原来的4个增加至9个,车外前方两侧与车顶均配备摄像头,基本可达到全车监控无死角,更可通过车内监控观察到集电杆的状态,提高了车辆的运行安全系数。新车上的投币打卡机也进行了升级,可自动识别假币,车厢内的前后天窗配置更所谓大大升级,自动过滤PM2.5 让乘客在车厢中尽情呼吸新鲜空气。
在董文香看来,传承老班长们的这份情,一直融入在“姐妹班”的班组当中。“我们姐妹班最主要的是关心人体贴人的情谊,这份情谊促使我们从老一辈班长到现在坚持下来,维护发扬和创新班组。如今的姐妹班最年轻的姐妹39岁,开双能源电车必须要有双证,考核也十分严格,公司也在培养新一代更年轻的驾驶员,相信未来会更好。”
翻开一页页昨日的画卷,一步一个脚印都记载着公交人的辛劳和“姐妹班”的守望。重温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倍感责任担当,回望往事,洗掉一路风尘,向一代代“用青春书写青岛公交光荣历史”的每一位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责编:刘颖婕、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