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卫贝)9月20日至22日,坐落在阳新县王英镇大田村的伍氏宗祠,热闹非凡。来自黄梅县的“七仙女黄梅戏剧团”,在这里上演传统黄梅戏和现代歌舞。大田村和周边村组的上千名村民观看演出。
伍氏宗祠建于清朝顺治10年(公元1654年),至今已有360余年。2008年5月28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伍氏宗祠建起,本地伍氏宗亲就以伍氏宗祠为阵地,开展唱大戏活动,以文艺演出的形式,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2—公元前484年),楚国大夫,后为吴国将军,相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书称其“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之才。伍子胥精忠报国,后期被奸臣所害,落难濑水时,遇浣纱女指路相救,浣纱女抱石沉江自我灭口,此举气壮山河义薄云天,流传千古。
在伍氏宗祠“秋祭”大典中,全体伍氏宗亲先祭伍子胥的救命恩人浣纱女,再祭伍子胥本人,这个礼仪习俗传承千年而不灭,体现了伍氏族人的感恩情怀。
因为伍子胥雄才大略,是古代文人之典范,所以伍氏宗祠“秋祭”文化活动中,在文艺演出之前,举行捐资助学活动,奖励资助本年度考上一本以上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今年“秋祭”活动中,鄂东南地区姓伍的宗亲,有60余人捐款10万余元,资助38名一本以上优秀学子。
据大田村退休教师伍齐钧介绍:每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的前一天,即秋社祭谷神之日,邀请文艺团体来宗祠唱大戏,或者表演文艺节目,以此感恩太祖伍子胥和他的救命恩人浣纱女,祈求谷神降福于民。这种形式已传承360余年,即使是“文革”期间,也有少数村民偷偷摸摸开展“秋祭”,这种以文艺形式祭奠先祖的形式,成为鄂东南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典型。
唱大戏,演节目,奖学子,重孝道,伍氏宗祠这种传统的祭祀仪式,融入了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内容,引领和美乡村建设。如今,一个尊师重教,孝老敬亲的良好风尚在王英镇大田村一带蔚然形成。
大田村党支部书记冯厚铜说:“我们要大力传承伍氏宗祠传统文化,让‘秋祭文化’跟随时代步伐,成为歌颂党,歌颂祖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让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传承红色基因,学习伍修权将军,伍国和烈士等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据大田村“乡贤”伍齐科介绍:“秋祭”文化活动一般以传统剧目为主,每年请一剧团,演出三天三夜,每天分上午、下午和晚上3场,共计演出9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还多演出一个晚上。近三年来,已经邀请了楚剧团、采茶戏剧团和花鼓戏剧团来伍氏宗祠演出,今年邀请了黄梅戏剧团,通过多种剧种表演,既为村民送来了传统文化大餐,又使“秋祭”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大舞台。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