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 陈隆基)“这一季稻谷长势真饱满,满眼的绿意,比干裂的土地看着舒服多啦!”阳新县陶港镇官塘村的农户陈世良感慨地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阳新县,长乐港灌溉区的建设正是人和地利的有机结合,为被“似火骄阳”困扰的“见底泉”和“缺斤短两”的“跛腿田”带来了如诗如画的生机。
阳新县陶港镇长乐港沿片的农田,得益于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农田灌溉现代化改造带来的“千条益”,将“天公”赐予的珍稀水源转化为丰盈的希望之泉。
灌溉升级,长乐港的“水润工程”
绿树环绕,清泉潺潺。朱应村朱应五组家家户户边上都有小沟渠,大地如焚的天气,路过的村民们纷纷俯下身子接上两捧“清凉水”洗把脸、擦擦汗。“这个水是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顺着这些沟渠流到田里了,你说种出来的稻谷能不优质吗?你们放心洗,干净得很!”家住附近的湾民李玉梅心里乐开了花。“现在水清了,也不臭了,我有时还在这个小池子边上洗衣裳,真的蛮好的!”
同样的场景,在官塘村的金太屋组,刚从地里检查完水稻灌溉情况的官塘村干部程时风正蹲在小沟渠边擦拭着额头上黄豆大小的汗珠。“你是不晓得前年夏天,连着几个月没落一滴雨。当时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要不是镇上关心,协调白沙镇的水库放水,地里的庄稼就全完了,农户的‘钱袋子’也鼓不起来了。”
“田里几台大功率的现代化水泵就是老百姓主动捐出来灌溉农田的,按镇里农办、农业中心的部署安排,‘村两委’对接农业专家,把这几个‘出大力’的‘秘密武器’安置在田间地头,支书还坚持按市价给与大家相应的补贴。”驻村选调生陈隆基说,“看着干涸的稻田湿润起来,大家都说长乐港灌溉区的改造升级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长乐港灌区蓄水池塘
陶港镇在过去一年中,对辖区内良荐河沿线7个村落进行了大规模灌溉设施升级。新建的蓄水池和分水渠覆盖了全镇上万亩农田,新修整了灌排水沟渠、田间道、生产路2万多米,整修、新建塘渠20余处,越来越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让水量调控更为精准。陶港镇长乐港沿片7个村老百姓的“致富田”、“创收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炎炎夏日,蛙叫虫鸣,暖风徐徐,成片的高标准农田如绿色的海浪此起彼伏。
流域治理,绿色屏障守护“致富良田”
农业抗旱的“蓄水池”满起来了,农民增收的“致富田”绿起来了,老百姓的“好日子”红火起来了。自从长乐港沿片流域治理以来,程法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喜人。“农田的基础设施建好了,可耕性、亩产量也上来了,每亩地承包的租金自然涨起来了。”程法村的许月青感慨道:“今年组里池塘定期放水,田里的水分足,禾苗长势真喜人!”上徐村的彭树友难掩喜悦:“往年一到大夏天,地里旱得不行,村里搞流域治理,把‘臭水沟’、‘烂泥潭’都规整清楚了,如今水源充足,浇庄稼的水说流到地里就流到地里,稻谷绿油油,我们心里也高兴!”
长乐港灌区上徐村高标准农田
“求神拜佛不如清沟畅渠,流域治理引领致富增收。”五马村支书冯加勤打趣地说道,“村里之前没做水渠,田里水排不出去,外面的水也抽不进来,庄稼自然不好种。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之后,把灌溉区建设起来了,港渠的水排得出、抽得进,旱涝保收,我们也就不用‘靠天吃饭’了。”
长乐园灌区是我县的一个中型灌区,灌溉面积1.14万亩,涉及群众近7万余名。近年来,陶港镇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勇立潮头,争做全面深化改革试点镇。在陶港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长乐港沿片村庄力争以“微治理”实现“强效果”,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通过村庄治理、植绿种绿、拆旧拆危、净水兴产、活水通渠等多措并举,稳中求进,兴建8个新泵站、3个共计25.8km的灌面、12个渠系建筑物也已基本完工。
长乐港良荐河流域灌区
党建引领,干群同心共同缔造“长乐园”
行政村是各项政策站住脚、落扎实的“前沿阵地”,村镇两级干部是攻坚克难的“先头军”、“排头兵”,基层党委政府则是挥斥方遒的“航船舵”、“主心骨”。陶港镇党委始终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把好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作业工作主基调,所以灌区建设再难也要努力去办。
前年夏天,连续的高温和干旱来势汹汹,李才村水塘的水位不断降低,村里秋月梨、花卉种植基地的供水岌岌可危。村支书李名政紧急向镇里汇报了相关情况。“一旦离了水,基地里二百多亩的花卉便是朝不保夕,镇党委和‘村两委’紧急协商,由镇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以及村党员干部充当‘桥头堡’,迅速行动,沿李才堍水库下游开挖水渠引水。”在李才驻村的陶港镇党委班子成员柯淑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长乐港灌区上徐村高标准农田全景
“引水不成我不撤,沟渠不通我不退!”40度的烈日骄阳,滚滚热浪,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一众党员干部犹如一面面赤色旗帜,屹立在农民群众当中,干群同心协力,开渠引水。当长乐湾的“救命水”终于缓缓流入花卉地,基地负责人李远介,激动哽咽道:“你们迅速将水库里的水引来了,让我心悬在嗓门口的忧虑终于得以解脱,真是太感谢了!”
在陶港镇党委的支持下,陶港镇全体镇村干部敢“啃硬骨头”、“涉险滩”,借小流域综合治理东风,把水渠修到农田边,把“小水渠”变成“幸福渠”,助推乡村振兴发展。